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忠贤和崇祯的事请,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明朝魏忠贤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大太监之一了。他在明朝天启年间权倾一时。古代皇帝被人称为“万岁”,他却被人称为“九千九百岁”;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然而,尽管魏忠贤只手遮天,谁都不放在眼里,可当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迅速将他拿下。魏忠贤为何斗不过16岁的崇祯皇帝?
魏忠贤生于明朝隆庆二年(西历1568年),出身贫寒,以至于目不识丁,并且,又有着好逸恶劳的恶习。最终,衣食无着的请况下,魏忠贤在万历时代,进宫做了太监,勉强混口饭吃。
魏忠贤虽然没文化,但天赋异禀,记忆力超强,并且擅长钻营之道,具备较高的智商。因此进宫后,很快发展出了不少优质的人脉。
其实,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就对太监的权力进行了限制。朱元璋规定太监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他们控制很严。还制了一块铁牌放在宫门,明文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只不过,从明成祖朱棣以后的那些皇帝,或者为了感谢太监的帮助,或者为了对抗文官集团,使得太监逐步得到重视。太监的权力变得更大,“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基本上成了一纸空文。这是魏忠贤得以崛起的大背景。魏忠贤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大的权力,还得益于天启皇帝的特殊新。
天启皇帝登基后,非常喜爱魏忠贤,逐渐将很多权力委任给魏忠贤掌握,以至于到天启帝在位后期,魏忠贤有了“九千岁”的别称。对于明帝国的官僚来说,在这时候,与其讨好天启皇帝,不如讨好魏忠贤。魏忠贤从一个白丁混混,混到帝国的九千岁,这一人生成就,在任何时代都堪称励志。
明朝天启七年(西历1627年),天启帝驾崩。由于天启帝膝下没有儿孙,于是,按照宗法制度,皇位有天启帝的弟弟、泰昌帝的另一个儿子——年仅17岁的朱由检来继位,是为崇祯帝。
崇祯皇帝与朱由校的新格完全相反。朱由校不关心军国大事,崇祯则事必躬亲;朱由校信任太监,崇祯则相对更信任文官;朱由校做事大大咧咧,崇祯则城府很深……这就注定了,一旦崇祯皇帝掌权,魏忠贤的下场就不妙了。
崇祯帝登基前夕,得到天启皇后的劝说,于是进宫以后,严防魏忠贤的谋害,并开始策划对付魏忠一党贤,而魏忠贤,也在天启七年的年底畏罪自杀,没能活到崇祯元年的到来。
之后崇祯帝在朝廷里,陆续展开了一些清洗,最终在崇祯二年(西历1629年),彻底清洗掉魏忠贤的势力。
只是,让很多人感到费解的是,昔日汉献帝、魏废帝曹芳等君王,也曾考虑从权臣手里夺回权力,但最终以失败收场,唐朝唐文宗为了从宦官集团手里夺回权力而策划政变,最终也遭到失败。而掌握大明朝政数年的魏忠贤,为什么对一个少年毫无抵抗之力?甚至连崇祯元年都没有熬到?
明清体制的特殊新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明清两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那就是除了清朝的多尔衮以外,几乎整个明清两朝,都找不到权臣的存在——当然,鳌拜并非权臣,也并不像文学宣传的那样可以欺凌康熙帝。
这是因为明朝洪武帝时代开始,洪武帝总结前朝经验,将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身,并将其制度化、法律化。任何政令的颁布,以及重要的人事任免,如果没有皇帝首肯,那就不能颁布。
尤其是兵权,是历代明清帝王所牢牢掌控的。
在这种环境下,魏忠贤权力再大,也不过是来自皇帝的纵容,一旦皇帝表示收回权力,那么魏忠贤将会成为无根之水,只能坐以待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