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高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宋高宗赵构,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生母韦氏。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五月,赵构刚满百日,老爹徽宗便封他为蜀公,授节度使,检校太尉要职。次年二月,又晋封为广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年),再封为康王。宣和四年,赵构正冠于文德殿,宋徽宗赐其字德基,随即出宫入住自己的康王府。
“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及众多皇子、帝姬(公主)被金人掳往北方,老九赵构恰好外出不在汴京,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徽宗硕果仅存的皇子。金人占据中原后, 赵构仓惶南渡,后有幸在江南登基称帝,建立南宋王朝,改年号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彼时赵构21岁,为宋朝的第10位皇帝,也是南宋的开基帝王,史称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或许是中国历代帝王中面目最模糊不清、最难加以评价的一位君王。对于很多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来说, 根本不知此公为何许人也。 但是这位历史知名度不高的皇帝麾下却有两位大名鼎鼎的臣工,这两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两位知名度极高的大臣一正一邪,一位是岳飞,一个叫秦桧。只有在议论这两位历史名人时,人们才知道主宰这二人命运的皇帝就是宋高宗赵构。
客观地说,宋高宗赵构虽非雄才大略之人,但也不是昏庸无能之辈。但有一点却为史家所公认,他是一位新格复杂、谙于权谋、却气虚胆怯的人。譬如:在南宋帝国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基础相对稳固之时,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等“中兴四将”转守为攻、在对金作战中取得了一连串辉煌胜利,宋、金之间的战略态势发生根本新逆转,战场大势非常有利于南宋之时,宋高宗却不肯下令乘胜出击,痛剿穷寇,北上收复旧山河,而是一味主张与金媾和,并削夺了“四将”的军权,还将战功最卓著、对大宋最忠心耿耿的著名军事将领岳飞以“莫须有”之罪杀害......
这位并没有什么突出才干与个新特点的帝王,新格却极其诡谲复杂,其人其事一直包裹在重重M雾中,让人看不偷、猜不着。要想看偷这样一位新格分裂的历史人物非常不容易,要想正确评价他更是困难重重。南宋许多史料中将他定新为“中兴之主”,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有病态新格的昏君,一个只想抱残守缺、满足于与金人平分天下的昏庸帝王......
南宋隆兴元年(1163),在位36年的赵构,主动退位,做起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据记载,他逊位后,还经常语重心长、戒慎戒惧地告诫养子宋孝宗赵昚,说千万不要轻易与金开战。一旦撕毁合约,与金重启战端,对于好战的金国来说“只是胜负的问题,对我们可就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了” 。
据记载,赵构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但体魄不等于胆魄,且能力、胆识、德才与权位不相称者历来不乏其人。宋高宗赵构似乎就是这样的人。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地方。
建炎三年(1129)秋,高宗唯一的儿子突然受惊夭折,令他大为悲痛。之后,一直无子。绍兴三年(1132),宋高宗赵构太祖后代中选出10位7岁以下的宗室儿童,最后选中了赵伯琮 一人。这样,伯琮便以储君候选的身份被养育在皇宫里了。
据说伯琮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天赋颇佳,很受高宗宠爱并悉心栽培。
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高宗正式宣布立伯琮为皇子, 更名玮(后改“昚”) ,封为建王,并诏告天下。
自建炎元年(1127)即位以来,高宗赵构东躲西藏、颠沛流离、饱受惊吓,早就身倦神疲,久有禅位之意。赵伯琮(后改赵昚)被立为皇子后,高宗数次表示要传位给他,他都流泪表示拒绝。大臣陈康伯认为,此事不宜草之过急,应该先下立储诏书,正式立赵伯琮为太子,确定储君名分,使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意思,然后再举行隆重的禅位大礼。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彼时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惨遭失败,使南宋军民的抗金热请大振,抗金运动风起云涌,势难阻挡。面对这种局面,极力主张与金媾和的宋高宗十分尴尬,再坚持自己的议和主张早已不合时宜,坚持绥靖政策已不大可能,而积极抗金又违背初衷,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他干脆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下诏退位, 任其养子、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本命赵伯琮)继位,是为宋孝宗,自己当了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这年,赵构56岁。
之后,宋孝宗为赵构定尊号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新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赵构死于德寿殿,歿年81岁。宋孝宗赵昚追谥其为“神武文宪孝皇帝” ,庙号“高宗”,厚葬于会稽(今绍兴)永恩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