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蒯通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众所周知,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韩信出了不少力,要是没有韩信,刘邦不一定能成功。刘邦曾经自己都说韩信,率领百万兵马,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可见韩信绝非一般人物。
后来韩信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兵仙。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下场悲惨,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而韩信的死,却成为后来人们争议的焦点,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反正韩信已被诛杀,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韩信临死前提到一个人,而韩信说完这个名字后,萧何听完是MAO骨悚然,就连吕雉都心惊肉跳、心有余悸,那么,韩信说的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蒯通。话说韩信临死前放声大哭:“我十分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于被你们欺骗,难道这真的是天意吗?”
那么,我们的疑问是这个“蒯通”到底是谁?能让萧何和吕雉都忌惮。
蒯通是纵横家,曾经是韩信的谋士。他出身燕国的范阳县,继承了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传统,长于审时度势,经于往来游说,简单来说就是说客、谈判专家,跟当年的苏秦张仪一样。
张耳、陈馀攻略赵国、燕国,他就辅佐过他们,做说客。后来辗转到了韩信这里,成了韩信的谋士。当年韩信拿下齐地之后,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争霸的关键。刘邦和项羽已经陷入到了一种相持阶段的地步,谁也不能取代谁。
而此时能打破局面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韩信。韩信是项羽和刘邦之后的第三股势力,可以说他倒向谁,谁就能胜利。所以,刘邦和项羽都来拉拢韩信。
韩信就跟自己的谋士蒯通分析,而这段分析特别的经彩。
那日,韩信和蒯通都很高兴,二人喝着小酒。
蒯通首先开口:“在下曾经学习过看相术。”
韩信很感兴趣地看着蒯通,蒯通接着说:“贵贱生于骨相,忧喜现于容颜,成败定于决断,参照这三条品人看相,万无一失。”
韩信高兴,说道:“先生能否解决我的烦恼?”随后韩信屏退了身边的随从。于是蒯畅所衣言。
蒯通首先为韩信分析当下的天下大势,大概意思就是说,如今楚汉纷争,也就是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和项羽已经到了谁也不能取代谁的形势,当下能打破这个局面的只有韩信。
韩信问:“如何打破?”
于是蒯通给出了自己的方案:“解决天下困局最好的方式,是使楚汉两国都不受损而共存。在齐国的主宰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造成没有一方敢轻举妄动的均势。”
“你的资质同于贤圣,手握重兵,不妨以强大的齐国为中心,率领燕国和赵国共同出兵,君临楚汉两国兵力空虚的侧翼而掣肘双方。就势顺应民心,为百姓请命,如此一来,天下闻风响应,没有谁敢不听从。然后削弱大国,分地建国,列国建立以后,天下归德于齐而听命服从。那时的齐国,首先安定国内,进而控制淮水、泗水地区,实行德政,让各国受恩感戴,如此一来,天下的君王们定将相率而来朝拜齐国。”
简单来说,就是韩信可以坐观山虎斗,时机成熟的时候,坐拥天下未可知?问题是,行得通吗?
当然可以。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已经三年。双方都损兵折将,智殚勇磨,正所谓“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怨声却载于道路。他们能够动用的力量都全用完了。韩信不动作,谁敢先动?
这也是为什么说韩信后来不可能反的原因,因为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机,韩信没有反,后来无权无兵还会反吗?
按常理是不可能,不过这是一个疑案,至今没有答应。
蒯通说完后,韩信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蒯通的意思,不过韩信却犹豫了,他说:“汉王待我甚为厚道,用他的车马承载我,用他的衣服暖和我,用他的食物饱育我。这个时候,我要是不帮他,岂非小人?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蒯通看韩信还是不开窍,接着又说:“你告诉我,什么是义气,当年张耳与陈馀,你忘了吗?他们关系不好吗?但最后呢?还不是你死我活,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扯淡,你跟我谈这个,有用吗?”
韩信还是若有所思。于是蒯通接着说:“想想历史,想想勾践,当年范蠡和文种辅佐他,助他成功,但勾践成功后的做法呢?范蠡走,文种死。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不懂吗?”
韩信一直默默听蒯通陈说,心绪纷扰不宁而有些失神。等蒯通说完后,韩信说等我考虑一下。最后的选择,我们很清楚了,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不愿意无请背义。
而且韩信认为自己功劳大,料想刘邦不会把自己怎么样,只能怪韩信太天真了。临死前,他终于知道了蒯通的好,所以才说出了蒯通。
实际上,蒯通跟韩信的那段对话,不但文辞动人,而且理喻深刻。思维缜密,可行度极高。如果韩信真的能够听取,天下是谁的还说不定呢?难怪萧何和吕雉都要心有余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