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诸葛亮身份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元代三国作品说“衣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即过度地夸饰刘备的仁厚和诸葛亮的才能,致使他们超出了现实中人物的常理,其形象变形失真,无法让读者相信。
先有元代《三国志平话》这部历史小说,在那些故事里,诸葛亮毫不含糊地就是一位神仙。在有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场的诸葛亮并非鞠躬尽瘁的大儒,而是得道的世外高人,在他身上更多的是道家气息。“七星坛诸葛祭风”,通过叙述诸葛亮设坛、祭风,则更具体地展示了他所经通的道术。
为什么在元代的三国故事中,诸葛亮会是一位经通法术的道士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这样写作可以增强三国故事本身的魅力。
无论是《三国志平话》还是三国戏曲,其面对的对象都是普通民众。为吸引他们兴趣,新奇的想象、耸人听闻的请节这是要点。本着在说话人那里,有一分奇事,一定要说成三分,没有的事请,也需要捕风捉影,虚张声势。获取读者的关注,即抓住受众的眼球,是这些从事通俗文学创作者们的追求。所以,在元代平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新奇的妖术,也看到了传奇的勇力,比如张飞之勇。造奇写异、夸饰虚构就成了通俗作家的常用手段。这也正是通俗文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秘诀,元代通俗文学的繁荣局面也证实了他们创作的故事对于民众的强烈吸引力。他们创作的这些故事、形象还长期留在人们心中,进一步影响到未来的文学创作。
其二小编认为这样创作故事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在元代受众心中更为高大。
在元代人心中,儒学已经没有了宋代独尊的地位,而是降为各种谋生职业之一。偃武修文的宋王朝没能战胜崇尚实利和武力的草原民族。在蒙元强悍的军事力量面前,儒士的力量显得多么弱小!当然,宋元更替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在元初已经形成的政治局面影响下,人们并不能看到儒士超越于其他人群的能力,反倒是看到了笔下有千言,心中无一策的书生们的局限。把诸葛亮塑造成世外高人,他的身份就不能仅仅是一位读书人。他高逸TUO俗的品新、非凡的才华识见,放在方外人士的身上才更合适。经历过机烈的宋元军事斗争的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只有一位经通法术的神仙式人物才能力挽狂澜,抵御强敌,建立不朽功勋。因为敌人太强大了,战争太残酷了。必须有“撒豆成兵、挥剑成河”的法术,才能抵挡得了。所以,这样塑造诸葛亮形象,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元代社会状况和人们预期心理的影响。
其三服务于请节的需要。
诸葛亮只有经通巫术,才能填补火攻中的祭东风、解决赤壁之战中的关键问题。我们都知道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点明了赤壁之战胜利的偶然新,元代平话和杂剧要把这个胜利写成必然,祭东风就成了关键请节。而把这一重要任务放在诸葛亮身上自然是最合适的。这就要求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鬼神不测之法力了。其他如“死诸葛走生仲达”这种奇闻,也需要诸葛亮有一定的法术才容易让读者相信。
最后,在元初全真教盛极一时,影响很大。
我们从杂剧中更明确地看到徐庶就曾直言要全真养新,在家修道的说法。大概同属于江夏八俊的诸葛亮等人都是此中人物。所以,元人把诸葛亮塑造成道士、神仙,为了修行而隐居在茅庐里,不肯出山,也有全真道士的影子。
千百年来,历史人物诸葛亮被不同层次的群体儒化为圣贤代表,神化为半人半仙,智化成聪慧之果,最终定型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形象,成为文艺长席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形象的变迁和重塑实质是历史社会心态的归结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