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灭亡后边军都去哪里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边军是历史长河当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因为每一个朝代在建立之初,第一件事就是派兵戍守边地,巩固边疆,维护新王朝的稳定。然而,当中原内乱,王朝兴替时,这些人又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据说上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进驻新疆塞图拉哨所时,惊奇的发现这里居然还驻扎着1个班的国军,由于消息闭塞,这些边军并不知道内地发生了什么,还问道怎么才来换防。
有朋友也许会质疑,几年没人补给换防,士兵吃什么?这就得从古代的戍边制度说起了。
自打秦朝开始,我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一统国家,显然,如果从朝廷统一拨付寄养来供给各地的边军,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古代的做法是发展屯垦,即边军自成体系,自给自足。这办法其实早在战国时赵国的名将李牧就开始这么做了,李牧的边军就是完全自给自足的。
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对匈奴作战的需要,除了卫青、霍去病统率的骑兵兵团大幅增加外,边军数量也大幅增加至25万之众。《汉书》记载,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汉武帝“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边军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圆满的完成了戍守边境的任务。
这种自给自足的做法,其实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前些年一个纪录片就曾反映过一些偏远的海岛守军条件艰苦,半年甚至更久才能接到内地消息,遇到大风浪时补给无法送达,需要自己开辟菜地自给自足。
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会明白,在古代,遇到王朝更替时,前朝戍守边疆的士兵们的确是一个尴尬的群体,一方面他们靠着自给自足日复一日的守卫者每一寸国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知道中原内地发生了什么,自顾不暇的前政权早已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那么当古代王朝灭亡的时候,戍边士兵去了哪里呢,或者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结局呢?其实无非4种。
第1种,逃亡。王朝兴替时,朝廷对边地的控制力会大幅下滑,比如明朝末年时,边军“行伍日见其空”,熊廷弼经略辽东时,原本员额有8万的边军,居然逃的只剩下一万多。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没有了上级管控的偏远驻军,更是趁机逃亡殆尽。
第2种,奉调参与平叛。这也是多数王朝覆灭时饮鸩止渴的通行做法。如秦朝末年时,为了镇压叛乱,秦二世抽调了戍守长城的20万边军南下,只可惜王离统率的边军并未拯救秦王朝的命运,巨鹿一战被项羽击溃,大将涉间自焚,苏角战死,这支边军成了秦朝的陪葬。
再如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也打算调宁远的边军回援,但因大臣们对这种弃地的做法争论不休,直到一个月后才正式下令,导致辽东总兵吴三桂刚带兵走到河北,京师就失陷了。
第3种最让人感动:继续戍边,防御外敌。边军的职责就是戍守边境,防止国土的丢失,这也是边军这一特殊军种的天职。所以,当王朝兴替时,还是会有一种忠诚的边军一心一意的守卫着国土。
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边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几近覆灭,吐蕃也趁势攻唐,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却有万余唐朝边军死死的守卫着这块飞地,直到40余年后,朝廷才知道,原来西域还在唐军手中。
第4种则让人唾骂:成为流贼。边军久在塞外,属于职业军人,战力强,所以也成为历代造反者最喜欢网罗的一群人。比如明末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就特别喜欢招募前明边军逃卒,这也是张部战斗力极强的重要原因。
据《平寇志》记载,边军加入张部后,以抢掠和暴力为乐,他们“剖孕妇,注婴儿于槊”,“聚小儿百十,环木焚之,听其哀号为笑乐”,还有的“驱人父Y其女”,与魔鬼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