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皇帝为啥宁愿死也不答应,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1627年,时年18岁的信王朱由检继承大明帝国宝座,成为一代年轻帝王,并信誓旦旦要实现中兴。然而,崇祯继承的是大明帝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关外女真虎视耽耽,关内饥荒频仍,农业减产。由于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统治阶级与民间百姓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几股起义军中,声名最响的便是闯王李自成。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着他手下的农民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打到了北京城下,摧毁了京畿附近的防御后,基本上完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但出乎很多后人意料的是,李自成居然向崇祯皇帝发出了带有善意的和平条件:
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代他到紫禁城里与崇祯帝秘密谈判。具体谈了些什么不太清楚,只能够通过有限的史料来窥见一二。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记载,李自成向绝路上的崇祯皇帝提出了三个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从中不难看出,李自成当时是没有做皇帝的野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没那个胆量。因为从李自成内心深处来讲,他还是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的,知道自己现在是造反的行为。但自己带着人大老远的跑了一趟,总不能徒劳无功吧?所以他就想让崇祯答应三个条件:
第一,把西北割让给我,李自成小富即安的农民阶级新格瞬间暴露了出来,他想当个逍遥自在且有高度自治权的西北王就行。他知道那个内外部形势下,打下明朝当皇帝的风险挺大,不仅要受到道德方面的谴责,还有源源不断的复明力量打搅他的帝王美梦,再加上关外骁勇的八旗骑兵,想想还是回西北搂着金砖抱着美人花天酒地实在。
第二,给我一百万两银子,我要犒赏三军。李自成想借机敲诈一笔回乡的的路费而已。但崇祯皇帝虽然贵为天子,手中却没有多少银两。再加上官僚系统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帝国的政治和财政,都被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层层剥削,天启七年的收入,仅有三百二十万两白银,还不够给官员和士兵发工资。所以崇祯拿不出这笔钱。李自成攻破了京城之后,这一点得到了证实。李自成当时看到明末的国库,是非常空虚的,几乎到达了没有库银的请况。
第三,可以出兵助战,但不奉诏觐见
李自成深知关外的八旗铁骑是明朝最大的外部威胁,所以说出劲兵助剿辽藩的话,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忠心大明的客套话,另一方面则是对明军对外战事胜利与否的深深担忧。李自成不愿奉诏和觐见就是表明了自己既想当大明之臣,又不想履行自己的义务。
崇祯在接到这封信后,气得青筋凸起,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无耻请求。在他看来,李自成只是一个小小的匪首,竟然敢和自己谈条件。如果自己答应了,那自己的面子往哪放?而且之后这种事肯定会层出不穷。最关键的是,自己先祖朱元璋曾留下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供"。
最后,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只有喟然长叹,叹息自己生不逢时,一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叹息自己草劳一生,未能取得半点成绩。崇祯皇帝命令成国公朱纯统领明军,保护大明的火种太子朱慈良。随后,崇祯召见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嘱托儿子们莫忘祖宗基业,随即,命侍卫将三位皇子送往宫外避难。
最后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并留下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B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崇祯皇帝的果断做法,认为他是在装清高,其实站在人物的立场上来思考的话,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
首先,崇祯皇帝把大明王朝的祖训弘扬的淋漓尽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尽到了大明君王的职责,和流寇妥协是好强的崇祯难以接受的。
再者崇祯和李自成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自知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且自己朝内已无可用之人,而且还不乏临阵倒戈之徒,到了临死却只有一个忠心的太监跟着他,称其为众叛亲离也不为过。
最为主要的还是民心失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并非个例,地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饥民流离失所,这也是李闯为什么一句"均田免赋"口号,能够聚众百万覆灭明朝的原因所在,明末并不是只凭借崇祯皇帝的个人勤政就可以拯救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