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守将冯亭便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选择弃用廉颇,让赵奢之子赵括来指挥赵军。
与此同时,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色杀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赵军共阵亡士兵四十五万。不过,在长平之战后,廉颇再次获得赵孝成王的重用,帮助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秦军。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廉颇再次获得重用,为何最终客死楚国呢?也即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客死异乡呢?
一
首先,在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此战,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再加上魏国、楚国的援军,从而打退了秦军,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在邯郸之战后,廉颇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孝成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长平之战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再次获得了重用。但是,到了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即位之初就解除了廉颇的职务,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二
后来,廉颇又从魏国来到了楚国,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对此,在笔者看来,廉颇之所以客死异乡,显然和赵悼襄王这位君主存在直接的关系。赵悼襄王刚刚即位时,就选择解除廉颇的职务,这让廉颇十分不满,从而选择离开赵国。至于赵悼襄王为何要解除廉颇的职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就出生于公元前327年的廉颇,在赵国历经了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等多位君主,再加上战功赫赫,廉颇在赵国自然是威望颇高的老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刚刚即位的赵悼襄王,在赵国上下自然是没有多少威望。于是,很可能是出于立威的考虑,赵悼襄王即位之后,立即就拿廉颇这位老将开刀。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历史上,刚刚即位的君主,往往都喜欢使用自己信任的文臣武将,而不是前朝留下的老臣。
三
另一方面,廉颇和郭开之间的矛盾,也是廉颇客死异乡的重要原因。在廉颇来到赵国后,赵悼襄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悼襄王元年(丁巳,前244),赵悼襄王任命郭开为相国。任命武襄君乐乘为大将军,掌管军队。对于郭开来说,因为获得了赵悼襄王的信任,在其即位之初,就被册封为相国一职,至于取代廉颇的乐乘,也是赵悼襄王的心腹,被授予执掌赵国兵马的权力。
其中,就郭开来说,是极度贪婪之辈,这和嫉恶如仇的廉颇之间,自然形成了明显的冲突。在此基础上,赵悼襄王一开始之所以用乐乘取代廉颇,很可能也是郭开的主意。对此,在笔者看来,郭开之于赵悼襄王,可以类比黄皓之于后主刘禅,而廉颇就如同姜维一样,虽然功劳赫赫,却抵不过君主宠臣的谗言。
四
最后,对于郭开来说,虽然受到了赵悼襄王的宠信,不过,廉颇这位资历深厚的老将,依然让他非常忌惮。于是,用资历相对较浅的乐乘取代廉颇,无疑有助于郭开在赵国继续作威作福。进一步来说,廉颇作为一位武将,在赵国朝堂之上曾获得了蔺相如这样正直文臣的支持,从而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不过,在蔺相如病逝后,廉颇无疑在朝堂之上失去了重要助力,这成为其被解除职务,被迫离开赵国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但是,在来到魏国后,赵国的良将廉颇并没有受到重用。毕竟,在信任程度上,廉颇在魏国是相对较低的。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不过,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这很可能是因为楚国的士兵和赵国的士兵不同,加上秦国已经在整体实力上领先山东六国了,这就更难给廉颇发挥才能的机会了。在楚国担任将领期间,廉颇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尤其是他的仇敌郭开,长期把持着赵国的朝政,这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最终客死异乡,这无疑是令人唏嘘和叹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