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大永安都督都有谁?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如今的四川省重庆市奉节县,东汉末年为益州巴东郡治下的永安县,治所在白帝城。刘备平定益州后,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将此地更名为鱼复县,并于次年病逝前设“永安都督”镇戍该地,此后便成了蜀汉集团的常设都督之一。其实,蜀汉集团设置这个职务完全是一种无奈之举。
永安虽然地形险要复杂,位于从长江进入巴蜀腹地的咽喉地带,是该地区的重要战略枢纽,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之前,其战略地位并不显著。直到关羽丢失荆州zhou后,东吴大军一旦沿长江西进,经过永安就能深入入巴蜀腹地。此时,永安才成了蜀汉集团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后一道军事重镇。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集中残部进驻永安坚守待援,所以,刘备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镇戍永安的第一人,大有“天子守国门”的悲壮气概。刘备在临终前托付重臣李严镇戍该地。此后,又有四位大臣先后担任了该职。
第一任永安都督:李严。李严,字正方,任职时间为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至建兴四年(公元226年),在职三年。李严早年先后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帐下出仕,历任多个县的县长、县令等职务,刘备入蜀后在绵竹加入了蜀汉集团。李严效力蜀汉期间,在仕途上较为顺畅,刘备称帝时官至辅汉将军、犍为郡太守。李严在地方任职期间政绩与军功都很突出。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李严率领五千部众平定了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叛乱,自此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在蜀汉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自夷陵之战后,蜀、吴两国的关系非常紧张。虽然曹魏南征伐吴缓解了蜀、吴两军的对峙局势,刘备战败后两国也互通了使节,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鉴于当时的特殊请况,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临终之前不仅命其为托孤大臣,并将镇戍永安的重任也交给了他。至此,李严成了蜀汉集团的首任永安都督。李严在任的三年时间里面,蜀吴两国数次互通使节,双方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因得到晋升而离职。不过,李严的命运非常悲惨,在与诸葛亮的权斗中失利,遭到罢黜,郁郁而终。
第二任永安都督:陈到。陈到,字叔至,任职时间为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至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在职二十三年。陈到早年投靠刘备,在之后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其勇武和军功仅次于五虎上将中的赵云。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迁升职后,陈到以护军之职接任了永安都督,成了蜀汉集团第二任、也是在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永安都督,最终在任上病逝。
第三任永安都督:宗预。宗预,字德园,任职时间为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在职九年。宗预早年投靠张飞帐下,后被举荐给刘备,在蜀汉集团官至镇军大将军。陈到镇戍永安期间,蜀吴之间的关系已经修复。因此,陈到病逝后,蜀汉集团任命了曾有过数次出使东吴经验的宗预接替永安都督一职,既方便了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关系维持,又避免了守将之间因一些琐事而发生冲突。宗预在职十多年,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因病离职。
第四任永安都督:阎宇。阎宇,字文平,景耀元年(公元258年)至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在职五年。据《三国志》载,宗预因病离职后,蜀汉朝廷任命庲降都督阎宇迁任永安都督一职。蜀汉集团之所以会任命阎宇接任宗预的位置,也是出于一种特殊请况下的考虑。当时,东吴已经进入中后期,权臣孙綝把持朝政,东吴内部局势比较混乱。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时,东吴镇守荆州的骠骑将军施绩,曾与阎宇有过秘密的联盟之约,双方约定互为后援力量,无论曹魏攻击哪一方,另一方都将出兵支援。所以,阎宇接任永安都督,也有巩固蜀吴两军联盟关系的用意。
第五任永安都督:罗宪。罗宪,字令则,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上任。罗宪是蜀汉集团的最后一任永安都督,也是任职时间最短的一任都督,同时,还是五人之中最有骨气的一任都督。曹魏征伐蜀汉时,阎宇被调回成都,由罗宪接任了永安都督一职。后主刘禅投降时,罗宪依然统领部众坚守永安拒不投降。东吴得知蜀汉败亡后,不仅不出兵救援,反而衣趁机夺取永安。罗宪在没有任何支援的请况下,统领部众在永安足足抵抗东吴大军长达六个月之久。后来,曹魏大军赶至永安解围,罗宪率领残部归降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