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恢弘时期。前有秦汉王朝,后有隋唐帝国,即使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两朝前期,在当时世界上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强大国家。
与国家强大相并列的因果条件,往往都是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国外则是领土扩张,海外贸易发展。当然,国力强盛了,自然也就会有对外交流的需求。
要说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前有汉朝丝绸之路,后则有明朝七下西洋。对丝绸之路的作用,史学界几乎是一致的赞同态度;但对于郑和下西洋,几百年来一直是争论不休。
不过,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下西洋在反映封建时代“回光返照”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明朝的国威。
郑和此次航海之行,从中国的福建福州出发,沿着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向西行进,途中经过了如今的东南亚泰国、南亚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一带,一直抵达了西亚的红海和非洲的东非地区,最远到达非洲南端莫桑比克海峡一带。
郑和前后共7次出海,耗时28年,耗费人力物力无数——仅仅是在永乐年间,就新建、改建了2000艘海船,每只海船都耗资5、6000银两,船上还载有不可计数的各类金银财宝。
郑和每次航海,几乎每次都带领着近30000人出发,这些人还不只是简单的水手,其中很多还是吃着皇粮的“公务员”。
郑和的船队可谓是浩浩荡荡,以当时各国无法想象的恢弘气势,打通了东西方的海上航线,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海上贸易的范围和规模。
几次航海期间,郑和曾多次在途径列国发生奇遇。譬如,初到爪哇国之时,郑和的船员到当地下市贸易,恰逢爪哇国内西王和东王混战,结果船员被杀死者百又七十。
西王得知此事,惧怕大明王朝派兵攻打自己,连忙派使者致歉,最后还赔偿了60000两黄金,从此以后对明朝称臣纳贡。
抵达锡兰国,也就是如今的斯里兰卡时,锡兰国的亚烈苦奈儿以担心明军抢夺其国宝释迦牟尼的牙齿遗骨“佛牙”为由,拒绝同明朝建立贸易关系,将郑和一行赶回船上。
结果等到第二次来到锡兰国,郑和干脆将亚烈苦奈儿抓回京城,还有之后俘获了苏门答剌国内政敌,帮助其国王统一国家等等。
这些事件虽然其正义新无从定论,但客观上没有引起巨大规模的国家间战争,加强了明朝和沿途各国的联系,扩大了明帝国海外贸易的范围,甚至还获得了一些国家的称臣纳贡,可以说,对明朝而言也是有不少利处的。
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较为主流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为寻找建文帝:明朝靖难之役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流亡海外,又担心其对自己统治构成威胁,遂派船队出海寻找建文帝。
若是单看前几次航海,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在之后几次的航海期间,明成祖统治已经稳固,而且即使建文帝流亡海外,也难再对其统治构成威胁,这种观点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第二种就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这种说法相对其他观点更被普遍接受。不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还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还是为了抗击雄踞西边的帖木儿帝国,其航海的影响都必然带有宣扬国威的SE彩。
毕竟,明朝强盛时期,其经济总量占据全球的50%,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无可想象的巨大震慑。
再加上郑和的船队携带着数以万计的各类财宝,沿途赏之各国,更是显得大明帝国气势恢宏,国力强盛。而正是因为此时的明朝实力强大,所以才支撑得起郑和七下西洋的巨大开支。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原因已经随着郑和的离世和大明王朝的覆灭,被尘封在了历史的云烟之中。但毫无疑问的是,郑和的此次航海之旅,不仅对明朝有着深远的影响,更让遥远的非洲,知道了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