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张良晚年是如何明哲保身的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初三杰之首必是张良,任何吹萧何的都沒看史料,张良决定了整个大战略,比萧何更关键。三杰的说法是太史公以刘邦的口吻阐述的,然后第一个说的就是张良,所以说是张良为首自然是可以的。当然,如果非要再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那么汉初三杰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毕竟汉初又不是只有三杰,还有一百四十三位列侯和八大诸侯王,其中比三杰强的,功劳大的,也不是没有。
张良是贵族,是刘邦做皇帝的引路人,同时张良的聪明也体现在他能认清旧制度一去不复返,项羽不能。没有张良,刘邦怕是混不到一方诸侯,刘邦入关后,派兵把守嘉峪关,项羽西下,破关而入誓要杀沛公,不是有项伯连夜通知张良,张良献计去鸿门求饶,刘邦恐怕连小命都不保。张良也是吃了一些亏才得出的正确结论,辅佐韩王成一事无成,才发现灭国不可继。论血统,刘邦别说跟六国国君后代比,跟项羽都差得太远,作为近距离接触项羽和刘邦的人,谁优谁劣,张良是有一本经的。
整个鸿门宴的开始就是因为张良救过项伯的命,所以项伯才连夜跑到刘邦大营给张良通风报信,不想让恩人一起死,结果张良说自己跑了不义,才去见的刘邦。所以张良断后,如果项羽真是要烹了他,项伯必然不会见死不救,降低了很大的风险,饶是如此,也仍然是胆识过人,毕竟是刺杀过秦始皇的人。
就史书上的记录看,我认为张良才是三杰中最重要的一人,萧何的功能并不是就绝对沒有其他人能代替,但张良真是天下独一个。张良与刘邦相交,对刘邦无所求,所以刘邦对他极其尊敬,两人之间惺惺相惜。张良初见吕雉,只是觉得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不过,后来,对于吕雉的所作所为,张良就只有一个词可表达,就是可怕。纵观历史,像吕雉这么手段残酷的女人,也是少有的。
张良活着的时候,吕后除了报复戚夫人刘如意过分了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大过错,惠帝死了,启用吕氏外戚,也是没办法的事,从后来汉几百年的历史看,启用外戚主持朝政,平衡外藩诸王,是科举制发明之前。最有效的掌握权力的方式。张良的主意,对当时的稳定是有功的,可后遗症就是每换一次皇上,总要接着换一批外戚。
后人对吕氏集团的反感混合了对牝机司晨的不赞同和事后诸葛亮的评论,吕后本身就是淮泗政治集团创业元老,又具备高超的政治能力和与刘氏皇族的天然血缘。本来就是后惠帝时代的天然掌权人选,以张良的能力必然会支持吕后,至于下手狠毒,这对于政治家本身就不算事了嘛。
说张良依附吕氏不妥,最多是被抓住了什么把柄,不然吕后问计用不着强邀和劫。不过张辟疆是依附吕氏无疑,当吕后死时将手伸向相权仍主张让吕氏掌握南北军,这是和功臣集团彻底决裂了。诸吕的事还是很有争议的,吕后在专权这段时间有被说是高祖遗风,对汉初统治是有利的,也就是虽然排除了一些障碍,但没有到夺刘氏江山的程度,而且陈平等人是到了后期才除去诸吕,至于后来的外戚干政,汉初也不是首例,本身与外戚势力有关。
统治者对张良都是不放心的。张良知道吕后迟早要对他下毒手,就收买了医生,对外宣称自己肠胃不好。吕雉就大鱼大肉送给他吃,史记记载强食,强迫他吃,就是想害张良,不过没害着他罢了。吕后死后,张良其实也参与了平诸吕的行动,为刘氏出谋画策。天下又回到刘氏手中,但他们对张良还是不放心,但又抓不着什么把柄,就让张良归隐了。
小编认为:用道家经神解读张良才能扣合他的历史轨迹。张良图的绝不是红尘名利,所以才会有绝对冷静理新的眼光。晚年仙游也是从心之举,而不是明哲保身的政治手段。其实在古代对于贵族来说,无论局势如何动荡,独善其身(族)都是最佳选择,所以乱世时期很多士族都会让后辈效力于多方势力,贵族出身的人最明白其中道理,所以也最不相信自己贵族的正统新。张良作为一个参谋,提出点子只是本领之一,识别其他人的好点子和坏点子,并且说服领导听你的,这个才是真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