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世民和赵匡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昨天分析了一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正缘由,感觉意犹未尽。所以今天只好再把他从永昌陵中给扒拉出来聊聊。在分析他为什么要“释兵权”的原因的时候,骆驼曾在心里,把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做过对比。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们都是家中的老二;他们都领过兵,打过仗;他们都是用非常规手段当上的皇帝;他们在登基之后,表现得也都可圈可点……
但是在他们在处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时,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李世民在登基后,对于登基后,对于曾经跟随自己的文臣武将,都给予了极高的礼遇,除了封官进爵之外,还给他们立了个集体牌坊(凌烟阁),让他们名流千古。反观赵匡胤,登基不久之后,就利用了一场“鸿门宴”,罢黜了众多武将的军权。他们同样是皇帝,为什么做事的方式,差别会这么大呢?
身份背景不同
赵匡胤和李世民虽然同为官宦世家,但是他们的身份背景相差很大。赵匡胤的祖上只是一般的基层干部,所以赵匡胤登基后,只敢号称自己是西汉名臣赵广汉的后代。而李世民则是出自关陇豪门,家中几代人,都和北方的宗室结有姻亲,腰大气粗的李唐宗室,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道教祖师李耳之后。
赵匡胤能取得皇帝之位,主要是凭借他在朝中积累的威望,和手中握有的军权,可以粗暴地认为,赵匡胤是“白手起家”。而李世民则不然,他背后站着的是“关陇集团”,这个以姻亲缔结的组织,历经四代而权势不减,虽然各朝的君主不同,但都和他们关系莫逆。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唐,掌权的其实是“关陇集团”,而登基的家族,只是他们共同推出来的代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和李世民相比,有着先天的不足。他缺乏强有力的靠山,他要时刻提防有“有刁民想害朕”。他能依靠的只有手中的兵权,所以他不像李世民那样敢于放权,所以只好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时代背景不同
除了他俩的身份背景之外,他们所处的大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李世民登基时,天下的军政大权,几乎都聚集在他所属的“关陇集团”中。在国内,唯一能和这个集团匹敌的,只有以文人为首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这两大集团,可以让李世民心生忌惮,但是还不足以对他产生威胁。能威胁他的只有北方的突厥,而高句丽则属于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所以李世民对于手底下的武将相对比较放心。
而赵匡胤则不同,他的上位,只是手底下的小弟支持,朝中的文臣又不敢反抗。但他周围依然是强敌环伺。在外,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虎视眈眈,南方的后蜀、后汉、后唐虽然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但是在关键时候,拖一下他的后腿,那是肯定毫无问题。这还不是重点,最关键的是,自唐玄宗之后,各地节度使纷纷坐大,他们本身就不怎么服从管理,对赵匡胤鸠占鹊巢,更是心有不甘。
内忧外患之下,赵匡胤不得不小心谨慎,因为一招出错,他就可能被任何一个敌人推翻在地,然后先杀后埋。所以他只好听从宰相赵普的“收其经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12字真言,进行“杯酒释兵权”。
小结
由此可见,赵匡胤之所以不能像李世民那样对待老部下,一是因为他根基太浅,没有笑傲天下的本钱,其次,在内忧外患面前,他不得不采取下策,把兵权收缩在自己手中。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说赵匡胤的策略是下策呢?这一点从大宋后来的表现,就能一目了然。大宋在平定南方之后,并没有过上太平日子,而是被北方的草原骑兵给折腾得死去活来,先是皇帝被俘,皇后充军,最后大宋被灭,山河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