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百无一用是书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也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然而,回看整个封建社会,“盛唐隆宋”才是黄金时代,而历时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链条中已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对外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沿海一带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商业尽被扼杀;对内屡兴文字冤狱,镇压任何自由的思想;统治集团本身则变本加厉地专制与腐败。
这,是落后守旧而缺乏监督与制约的专制制度的必然恶果,因此,此时的中国不仅停滞不前,而且大大落后于已开始民主与科学的现代进程的西方。
时称“清代李白”的诗人黄仲则,就生活在这个被称为“康乾盛世”的时代。
他从小就表现出超群逸轮的才华,九岁应学使者试,寓居江音小楼,临试之时还拥被而卧,一同赴试的人叫他,他说我刚才得到“江头一晚雨,楼上五更寒”之句,想写完这首诗,不要来打扰我。由此可见他的早熟早慧。
乾隆二十九年(1764),虚龄十六的他再应郡试,在三千考生中“冠其军”。如果生当今日,他早已提前进入名牌大学或名校的“少年班”了,而且前程无可限量。但后来连试“江宁乡试”,因为他素来不喜欢死板僵化的八股文章,考官们又有眼无珠,缺乏衡文识人的慧眼,他竟然一再落榜。
本应高占鳌头却总是名落孙山,于是,一穷二贫三病串通勾结在一起,如影随形跟踪了他彗星般短促的一生。
乾隆三十三年,二十岁的黄仲则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杂感》实在太有名,以至于即使对诗词不太了解的人,也知道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诗句。但很少有人知道诗出黄仲则,甚至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也少有人知。其中后一句已经流俗,成为读书人自怜的口头语,但是把前后两句联系起来,你才会知道黄仲则的心高气傲。
自负其才,醉心诗文,家境贫寒,却屡屡科举失利,时不我予,所以,他才有了《杂感》中的感慨:“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又从孤愤转为释怀。他没有一味孤愤,也没有一直欢悦,而是在绝境中翻出了另一层的境界。
于此,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如果只是一时的抱怨,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拿这句话当成“避难所”,那真就是把自己推向悬崖的边缘了。
结语:
黄仲则的诗是沉沉黑夜中的一朵星光,是千部一腔中别调独弹的一声异响,是灰暗的时代画布上夺目眩神的一道异彩,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里真实动人的一曲悲歌。
它表现了封建极权制度下优秀知识分子普遍的悲剧命运,它的“穷愁悲苦”的歌吟,不仅是古典诗歌这一传统主题完美的表现,也是对所谓盛世的尖锐反讽与冷嘲。这,需要出自肺腑的真请,也需要真正的艺术家的勇气。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