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怕被盗墓的皇帝是曹丕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黄初七年(公元226)正月,魏文帝曹丕准备驾临许昌,当他的车驾来到许昌城南门时,城门却无故崩塌,魏文帝心里很不高兴,认为不是吉兆,于是就没有进去,于十日又回到洛阳宫。五月十六日,文帝病重,宣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他们都接受遗诏辅助继位的皇上。把后宫中淑媛、昭仪以下的嫔妃遣送回家。十七日,魏文帝曹丕在嘉福殿驾崩,年四十岁。六月九日,在首阳陵安葬。从发丧到下葬,所有的礼仪和墓葬规格,都按他生前的文告办理。曹丕生前对他死后的丧葬,都有什么要求?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这年十月三日,魏国将曹丕的陵墓选在了首阳山东侧,命名为寿陵。为此,曹丕发布了一个关于丧葬的诏书,除对曹魏后世君主的丧葬作了相应的规定外,还对自己死后的丧葬作了要求。诏书说:
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衣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衣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衣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曹丕认为,按古代的礼制,凡是登基了的国君,都应该制做内棺,以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他引用远古尧、舜、禹的故事说,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曹丕要求自己的陵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做为标记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不是上古之制。
曹丕不要求做标记的理由是,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这些只是明面的理由,并不能遮盖他本来的目的,但他倒是对人死后的事看得开,也算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曹丕认为,所谓“葬”也就是藏,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所以他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就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墓葬的地方。让后世人找不到,这才是曹丕的真实目的。其实死后薄葬的风气是曹草最早提倡的,而他的儿子曹丕首开。尽管对于移风易俗有着很大的贡献,但父子二人恐都是奔墓被盗这个目的去的吧。据传曹草为了军费盗过汉中山王的墓,而盗墓都是奔金银去的。
曹草像
所以,他要求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随葬品全部用陶器,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但是棺木必须用漆刷三遍。
其实,曹丕为了防止自己墓被盗,也确实下了功夫,甚至对之前帝王之墓被盗的原因,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研究。他说,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认为汉代的陵墓大部分都被人挖掘,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
按照曹丕生前的意愿,他死后实行了薄葬,墓冢没有封树,没建寝殿,也没搞神道等设施,致使后人无法知道他的墓的确切地点,成为历史上的千载悬案。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虽然发现了几处,但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所以仍然存在争论。
但是,不管曹丕出于何目的,他堤倡薄葬,反对厚葬的做法,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为后世所称道,其后的司马懿、唐高祖李渊等效仿了其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