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除了称名外,习惯新的就叫年号、庙号、谥号。一般规律,汉隋谥号,唐宋庙号,明清年号。
对于庙号,好理解,也就是某某祖,某某宗。带宗或祖,便是庙号,用于宗庙祭祀时所称呼的名号。
无论庙号也好,还是谥号,注意了,都是死后评定,由子、臣评定所得。反之,年号则是皇帝生前所用,能够随意更改,取名。
但问题来了,同样身为开国皇帝,为什么某祖还不同呢?最典型的例子,刘邦、李渊高祖,赵匡胤、朱元璋则是太祖。
这就不得不解释“太”字和“高”字的含义了。庙号中,创基立业是为太,高是指功高。功高者,为高。
所以,刘邦庙号太祖。他崛起于微末,拨乱世反之正,建立大汉几百年的功业,显然属于创基立业行列。又因功最高,故而谥号高皇帝。
若是正儿八经称呼刘邦,连起来就是“太祖高皇帝”,注意司马光编年体《资治通鉴》的时间,就是以“谥号+庙号”的形式。但司马迁混淆庙号、谥号,以讹传讹,因此造成称汉高祖的错觉。比如武则天,你以为女皇武曌名字武则天,那是错的,则天是谥号。宛如欧阳修的卖油翁,只是叫顺口了。
到李渊、赵匡胤、朱元璋这类开国皇帝,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即追加,包括追谥、追封、追尊。
李渊封爵唐国公,爵位是来自他的祖父李虎,当时的八柱国家之一(也就是所谓的八柱国)。在此基础上,李渊太原起兵,建立唐朝。所以,在李渊当皇帝后,追加。追谥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父亲李为元皇帝,庙号世祖。
类似的有隋文帝,其父杨忠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爵位,夺北周进而建立隋朝。因此,追谥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先祖荫蔽而开国立业,追加时已经用掉“太祖”名额,等到他百年之后,只好次一等,庙号高祖。
赵匡胤、朱元璋则不一样,皇帝的出生由之前的贵变成卑,没有前人荫蔽,尤其是朱元璋,苦哈哈,踩在风口,开天辟地,实现从无到有。若是追加先人太祖,不妥当。
于是,赵匡胤追加祖父翼祖,父亲宣祖;朱元璋追加祖父熙祖,父亲仁祖。
如果对庙号“高祖”的原因不理解,想一想清朝。皇太极即成汗位,建清朝。追加的努尔哈赤为太祖。但由于皇太极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入关,所以太宗。顺治捡便宜,所以捞了个“祖”,世祖。否则,皇太极该是高祖。假如努尔哈赤一口气入关了,那么死后妥妥地太祖。
所以,了解开国皇帝的崛起原因,才知道为什么庙号有高祖、太祖之分。崛起原因不同,自然庙号有高祖、太祖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