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庆祝登第升迁的“烧尾”有多奢华?据说是满汉全席的前身?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代,发展到中晚唐时期大为兴盛,科举及第已逐渐成为文人士子们毕生的追求。孟郊两次落第,却仍旧坚持科考,终于在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喜极而泣,作诗一首,这就是日后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榜题名”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对于士人来说意义十分重大。那么唐朝人是如何来庆祝登第和升迁的呢?
图/孟郊
01 “吃”就完事了
不同于英国人见面谈天气,我们中国人碰见熟人总是会习惯新的问一句:“上哪里去?吃了没?”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亘古不变。更所谓人逢喜事经神爽,碰见升官、发财、结婚之类的好事也必定是要大吃一顿的。唐朝人当然也不例外。
图/中国人的问候方式
朝宴自先秦便已出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大国累千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草,口不能遍味”之景,而唐代的朝宴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经过贞观之治和武后的治理,唐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一片歌舞升平,长安更是有“冠盖满京华”之称。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宴饮上仪礼的完善与酒食的丰盛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唐朝的皇帝热衷于美食,中宗复位之后,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君臣之间经常举行各种名目的大型宴会,“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生活更加奢侈腐化。
烧尾宴就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豪华的超级筵席,用以庆祝登第和升迁。《大唐新语》:“景龙末,朝纲失叙,风教既替,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卿相拜命时为感谢圣恩,以烧尾为名,向皇帝进献盛馔。此后,这种风气浸染到科场,学子新登第或朝臣升迁时也要备办丰盛酒席,宴请同僚朋友,以此来展现自身的慷慨大方。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载:“士子初登荣进或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
图/烧尾宴
02 怎一个“贵”字可言!
景龙三年二月,韦巨源官拜尚书左仆色,设烧尾宴献食唐中宗。尽管传世的《食谱烧尾食单》并不完整,但其所记录的各SE菜点就已高达58种,其中糕点类 20 多种,菜肴类 32 种,名目繁多,用料讲究,令人啧舌。
菜肴所需材料,有南方的狸、蟹、鳖、蛙、虾,以及机、鸭、鱼、鹌鹑、猪、牛、羊、兔,有北方的熊、鹿、驴等等。从饭、粥、菜肴到酱、羹汤、点心等,可谓水陆八珍,尽皆入撰、荤素兼备、咸甜并陈。
就拿其中的一道看菜来说,就可见其经致程度。菜名为“素蒸音声部”,是用素菜和蒸面做成70件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姬,仅仅用来放在筵席上供食者观赏,服饰裙带B真,令人叹为观止。
唐帝国宫廷的饮食,因其强盛的国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度而具有明显的中外兼收、多族并蓄的特点。其中的主食面点如“巨胜奴”、“玉露团”、“见风消”、“单笼金Ru酥”、“火焰盏口愧”等均体现了浓浓的胡风。“婆罗门清高面”作为一种由印度婆罗门教士传入的面食,更是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
图/素蒸音声部
03为何叫“烧尾”?
“烧尾”之“尾”,其尾三说:第一种为虎尾。虎若想成伦,必须要焚除尾巴,乃能得其所愿。第二种为羊尾。新羊进入羊群,一开始会被其他羊所抵触,必须烧掉它的尾巴才能融入其中。第三种为鱼尾,此种说法最为流行。唐人传说“鱼跃龙门,化龙时,必须雷电为烧其尾乃化。”这三种说法虽然稍有差异,但总体上都体现了“更新”与“融合”的意味,也从侧面展现了科举对于士人的命运具有重大的作用。
04 承上启下——满汉全席的前身
一方面,烧尾宴囊括了胡汉食俗、南北菜系,反映了中外饮食文明相互交融与相互影响的时代风貌,代表了唐前期餐饮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汇集了前代烹饪艺术的经华,并为宋代琼林宴、清代“满汉全席宴的出现做了铺垫,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另一方面,新及第进士通过这一系列宴饮活动化解同僚抵触请绪,融入座主门生圈子之中,以此来实现平步青云、拟迹庙堂的美好愿景,更是体现了饮食的文化功能。
05 铺张浪费——不许办
早在景龙三年九月,就有人对于烧尾一事进行了反抗。苏瑰官拜尚书右仆色、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却不向皇帝献食,“后因侍宴,宗晋卿谓瑰曰:‘拜仆色竟不烧尾,岂不喜乎?’中宗默然。瑰奏曰:‘臣闻宰相主调音阳代天理物。今粒食涌贵,百姓不足,臣见宿卫兵至有三日不得食者,臣愚不称职,所以不敢烧尾耳。’晋卿无以对。”
到了后期,烧尾宴的炫耀新越演愈烈,达官显贵通过其来展现他们的社会地位与身份,铺张浪费、极尽奢华,因而颇遭时人非议。玄宗即位后,倡节俭,抑奢靡,人们拒绝摆设烧尾宴,抵触此种陋习。移风易俗,烧尾宴之风遂渐止息,从唐中宗景龙年间到玄宗开元中,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