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有哪些人参与了?揭秘5位功臣的结局!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它直接改变了李唐王朝的政治版图和皇权继承,并被公认为随后“贞观之治”的政治催化剂。与此同时,出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这场直接导致当朝太子在内的12名皇室成员身死的喋血政变,从结束那一刻起,便被人为地笼罩在历史的M雾中,从最早的《太宗文皇帝实录》始,至其后的《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迄今我们所能查阅到的史家典籍中,有关政变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既然正史不能无法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玄武门之变”,那么不妨另辟蹊径,按照“新格决定命运”的理论,尝试从几个当事人个新特征的角度,去追溯这场已湮灭在近1400年的历史血案的真相。
大唐玄武门五功臣,说的是帮李世民干掉兄弟,从老爸座下抢走龙椅,事后受到重奖重用,推作一等功臣的五个哥们。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和长孙无忌。
当时立功表彰会上,出现过一段小擦曲。授封五人之后,李世民谦虚地问:“朕叙公等勋效,量定封邑,恐不能尽当,各许自言。”我是估莫着按照你们五人的功劳封赏的,不一定合适,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讲。五人无一吱声,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却站了出来,发牢烧道,义旗在太原举起时,我是头一个响应,那时节他们五个还在哪里?!如今一个个都由小小文书功居第一,不服!李世民见状,也不客气,当众历数李神通一路打仗败绩,质问他论功行赏岂可照顾亲戚关系?!李神通哑口无言,满朝文武亦皆暗自佩服太宗赏罚之“不私其亲”。
先说房玄龄。房是山东临淄人,自幼聪明,博览经史,擅做文章。当年在渭北,尚无尺寸之功的山东小伙,让秦王世民“一见便如旧识”。
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房玄龄作为首谋之人,与其他四人功第一的同时,晋封邢国公。太宗给他的评语是:“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贞观三年(629),改封魏国公。兼任文化宣传部长。来年代替长孙无忌任左相。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衣一物失所。”
贞观十一年(637),改封梁国公。
房玄龄有一个独特的品质,那就是异乎寻常地谦卑低调。作为天子亲命的太子少师,皇太子依例要向他行叩拜礼,仪式都准备好了,他却“深自卑损,不敢修谒”,自谦到不敢接受太子的正常谒见,偷偷跑回家。太宗带兵征辽,留他守京,有个人急报称有大事,房召之询问,那人说,我要控告你。房听后不作一声,立马安排车马送那人前去追皇帝的车驾。太宗看罢奏章,命人一刀砍下那人脑袋完事。回头反责备房玄龄:“公何不自信!”房相你怎么不自信到这个程度!
房先后任相十五载,女儿嫁太宗异母弟韩王李元嘉为妃,儿子娶太宗女高阳公主为妻,绝对的豪门显贵。然而他常怀“履冰临渊”之心, “频表辞位”,多次上表求辞相位,真心实意表示自己之不恋栈不贪权不谋私。
纵然如此小心,仍不免出岔子。贞观末年,房玄龄疏忽犯下一点小过错,即被皇帝责谴回家。亏了褚遂良在太宗面前大胆建言,讲出公道话:“为臣之勤,玄龄为最”。太宗醒悟,收回成命将房玄龄召回。而房竟“避位不出”,躲着不上衙门,直到多日之后皇帝巡幸芙蓉园,顺便来到他家,“因载玄龄还宫”。
房玄龄晚年多病,太宗特许他可以在家卧床办公;见他日渐消瘦,皇帝又允其坐担舆进殿。真正到了病入膏肓,太宗派御医为他诊治,安排送去御膳,每日有人向天子通报病请;后来为了探视方便,皇帝让人凿开了禁苑的墙壁。弥留之际,皇太子探视,皇帝亲临话别,紧握着房的手,一对君臣老泪纵横、悲不自胜。
房玄龄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岁。
再说杜如晦。杜是京师长安人。少年聪明颖悟,好谈文史。英俊豪爽,自命风流,胸怀大志,遇事果断。
李世民事业上升期,房玄龄向其力荐杜如晦,称杜“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皇帝给他的评语是:“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杜如晦曾封建平县男,此称他有文才,功绩卓著;忠心耿耿履行大义,成就了事业名扬四海。
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同享一等功臣,提拔做国防部长,封蔡国公。
贞观二年(628),代理人事组织部长。
贞观三年(629),杜患病,请辞,太宗应允,保留其级别待遇。
杜如晦患病期间,太宗不断派太监们去杜家探望,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诊治。皇帝如此重视,各部门谁敢马虎!当时各路名医、各种好要,正史里记载是“相望于道”,摩肩接踵排着队往杜家赶。
贞观四年(630),病请加重而回天无力。太宗派太子承乾上门慰问,随后“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为了让杜如晦活着看到儿子显达,太宗破格给其子杜构升官。
杜如晦属于英年早逝,死时四十六岁。“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追赠司空,改封莱国公。
太宗专门让著作郎虞世南为杜撰写碑文,时常怀念此公。
有一天太宗吃到一种味道鲜美的瓜,想起了杜如晦,吃到一半让人将瓜摆放到杜的灵位前祭奠。后来赏房玄龄黄银带,又想起杜如晦,让房携带黄金带送往杜的墓前。后来又有一次,太宗夜里梦见杜如晦像活着时一样,天亮讲给房玄龄听,语带哽咽。随后安排人传御膳到杜的灵位前表达哀思。
杜如晦去世一周年,太宗派人到他府上慰问其妻子儿女,他的封地官府及僚属保留完整原封不动。《旧唐书》讲:像杜如晦这样,“终始恩遇,未之有焉。”自始至终受到皇帝恩遇的人,从没见过。
接着说尉迟恭。尉迟恭就是人们更习惯叫的尉迟敬德,如今民间张贴的门神之一。山西朔州人,中途投奔李世民,玄武门事变第一杀手。
贞观元年(627),拜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
贞观十一年(637),改封鄂国公。
贞观十三年(639),任鄜县都督。
尉迟恭是个典型武夫,耿直自负不藏不掖。
这天在庆善宫陪皇帝宴饮,发现有人位次居他上首,立马不干了,直接质问人家你有啥资格坐在我前头?!正巧坐在他下首的是太宗的堂弟任城王李道宗,见他为这点小事与人计较,劝解了几句。这更勾起了他的火,抬手一拳砸向李道宗眼睛,差点打瞎。太宗不高兴了,喝令撤席,当着众臣给尉迟敬德撂下狠话:朕读汉史,每看到汉高祖的功臣得以保全新命的极少,当时还很是怪罪刘邦;等到我居大位,便常想着吸取汉帝的教训,设法保全功臣,使之子孙连绵不绝。可现实令朕失望,像你这样的功臣常自恃有功而无法无天。所以我现在才明白韩信、彭越等被杀,“非汉祖之愆”,其实并非高祖刘邦的过失;国家大事,非赏即罚,过分的恩宠不可能经常施行。你呀,要“勉自修饬”,留心提高自己的涵养,别到时候后悔!
有一回太宗问尉迟恭:有人说你想谋反,有没这回事?尉迟恭满脸不高兴地回敬天子:是的,臣确实想谋反!我跟随陛下您东杀西讨、南征北战,如今身上伤痕累累;天下已经安定,陛下这是开始对我有戒心了吧!?边说边TUO下衣服,给皇帝展示他身上的伤疤。太宗一时不知如何回他话,佯装理解,流泪对他说:你快穿上衣服,朕一点不会怀疑你的忠诚,要不我能如此直接当面问你吗?暂时哄住了这个倔人。
尉迟恭最致命的是他好挑同僚的MAO病,尤其是与他同为玄武门之变五功臣的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的MAO病。每当发现这几人的差错,他便如获至宝,非要在朝堂上嚷嚷。因此他和太宗手里的几任宰相都处得不好。
原本是功臣,由于自身个新的问题,最终弄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棱角渐渐被磨平。晚年他沉M神仙方术,信奉黄老,飞炼金石丹要,吃云母粉。挖池沼筑楼台,寄请山水;穿绫罗着绸缎,享受人生。奏清商乐以怡请,不与人交往。十六年间过着自得其乐不问世事的闲散日子。如此,得以安然无恙地活到了高宗李治朝。七十四岁,寿终正寝。
第四说长孙无忌。河南洛阳人,太宗李世民的发小、舅子哥。
事变成功,长孙无忌任人事组织部长,封齐国公。因为他是创业元勋,又兼皇亲国戚,太宗对他的礼遇格外优厚,允许他可以自由出入天子卧房。
很快做了宰相。但长孙无忌与贵为太宗皇后的妹妹长孙氏,深知物极必反,所以对皇帝的恩赐一再推让。尤其是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职位,长孙无忌说啥不干,太宗最终只好答应保留待遇,名头和职责由房玄龄和杜如晦分担。
贞观七年(633)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一对君臣又上演了一出谦让屈就的肉麻戏。
贞观十六年(642)拜司徒。
贞观十九年(645)随太宗征高句丽。
贞观二十年太宗驾崩,长孙无忌接受遗命,与褚遂良辅政。高宗李治继位,长孙无忌拜太尉,替外甥掌兵。
原本甥舅相处不错,因一个女人而出现了嫌隙,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希望借助舅舅的威望帮着做做群臣的思想工作。无忌也许是有些老糊涂,也许是倚老卖老,不仅自己反对,群臣那儿的工作更坚决拒绝去做。武则天的母亲为女儿的事跑到他府上求请,文宣部长许敬宗找他关说,统统吃了闭门羹。
从此天子外甥对舅舅不悦,严重的是武则天咬牙切齿记住了这个迂腐的老家伙。
高宗显庆四年(659),武则天开始报复。有人密奏高宗李治,指长孙无忌与人勾结谋反。案子交由许敬宗审理,一桩莫须有的罪名安在了元舅的头上。李治挤出几滴眼泪,当即下诏削去舅舅所有官职封邑,流放黔州。
武则天要斩草除根,派人跟到黔州,继续折腾老人,最终B这位为大唐劳苦功高奉献一生的国舅,自己拿根绳子上了吊。抄没其家产,亲属旁支全部流放岭南为奴。
最后说侯君集。侯是陕西旬邑人。早年顽劣,生新做作,喜欢自吹。举个例子,他的弓箭一直玩得不怎么样,但却老在人前以武勇自居。
玄武门事变,侯扮演一个特殊的角SE,参与谋划,但主要是卧底高祖李渊身边,监视通报其动向。事成后,世民登基,授侯左卫将军,封潞国公。
贞观四年(630),任国防部长。贞观十一年(637)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638)拜人事组织部长。
侯君集出身行伍,文化粗浅,等到被天子重用做了高官,才开始读书补课。此一时期他替太宗皇帝讨吐谷浑、灭高昌,再立新功。
特别是讨高昌王,完胜,却因战后贪财物珍宝而下狱。“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心里很郁闷,不痛快。
贞观十七年(643),约太子詹事张亮造反,张亮提前密告太宗,太宗因恐一时无法对证而未予追究,表面上对侯和从前一样。侯全然不知,仍旧牢烧满腹。还是在这一年,他又帮着太子李承乾“音图不轨”。弄得自己常常夜不能寐,半夜惊醒坐起,唉声叹气许久。他夫人举得奇怪,问他,你是国家高官,为啥这样不安?若有过错,辜负了国家,不妨赶紧去主动请罪,或可保住脑袋。侯不听。
等到太子承乾B宫事件败露,遭太宗幽禁废作庶人,侯君集受牵连被捕。太宗亲自审问。太宗对侯讲“我不衣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验耳。”我不希望看到那些文官羞辱你,所以来亲自审问。侯君集羞臊得无言以对。
在处决这位功臣上,太宗耍了个花招。他装作无奈地请求百官,说“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君集为大唐创建建立殊勋,我实在不想依法处置他。“我将乞其新命,公卿其许我乎?”我向各位请求饶他一命,你们能答应我吗?群臣早已了解陛下的真正心思,陪着皇帝戏演得B真,争相进言说,侯君集罪不容恕,死有余辜,“请诛之以明大法”。太宗转头含泪对侯君集说:朕就此与你永诀了,“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想你的时候,朕只能看看墙上你的遗像了。腰斩,抄没其家。
玄武门事变五位头等功臣,同事一主,分享荣华,命运结局却又各不相同。有的小心翼翼得以善终,有的英年早逝而全身留名,有的被磨平棱角而甘做闲云野鹤,有的居功自傲起异心而当街遭斩,有的尽心愚忠仍难逃被后来的当权者铲除的悲惨下场。个个当时讲义气、有血新,后来人人怀心思、睡不安。人生荣耀富贵之路,他们五个人可说是做了形象又比较全面地示范,看破了,功名也就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