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的抗倭功劳不亚于戚继光,却被后人遗忘,最后冤死狱中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说到抗倭,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了,但是明朝难道就只有戚继光一个可用之才吗?当然不是,还有一个人比戚继光更为重要,他也是抗倭民族英雄,明朝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胡宗宪。他在消灭倭寇战争中担任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战争,最终消灭了倭寇,立下了赫赫战功,起到无人替代的伟大的历史作用。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江南徽州府绩溪县龙川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延嘉奖,晋三级。后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扩建岳坟。
嘉靖三十二年,歙人汪直、徐海、陈东等据岛作乱,煽引倭寇烧扰东南沿海,致使闽、奥、浙、苏、赣、皖等地百姓惨遭荼毒,民不聊生。
胡宗宪统帅三军,消灭了为祸二十余年的倭寇,保住了明朝半壁江山。历史上人们把胡宗宪的功劳与明朝“土木之变”中的于谦相提并论:“不是于、胡双少保,大明终作小朝庭”。
作为民族英雄,他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超过了戚继光,也超过了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可叹的是,胡宗宪也和于谦、岳飞一样,下场凄惨,冤死狱中。与于谦、岳飞不同的是,胡宗宪尽管朝廷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名誉和职位,并加封谥号“襄懋”。但历史学家们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几百年来,英名不彰,青史蒙尘。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把他的一生事迹概要介绍一下,澄清一些历史误解,供对研究历史人物有兴趣的专家和读者共同研讨。
嘉靖三十四年,明廷任命胡宗宪担任浙江巡按御史,随即提为总督,总制东南七省军务,领导抗倭灭冠。胡宗宪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郑若曾等为幕僚,参賛军务;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闽、赣,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计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东征西讨,终于弥平倭患,使东南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宪以平倭战功显著,屡获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衔。嘉靖四十年,因南京给事中陆风凤仪弹劾胡宗宪为“严(嵩)党”而入狱。明世宗对群臣说“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于是获释。
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严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再次弹劾胡宗宪,又重新下狱。在狱中,胡宗宪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世宗怜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瘦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宗宪案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胡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龙川之天马山,谥号襄懋,备极哀荣。
胡宗宪本为进士出身,虽系抗倭著名统帅,实乃一代儒将。他在抗倭之戎马倥偬中,著作甚丰,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江录》等,特别是有鉴于当时抗倭斗争需要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航海必须,经心组织郑若曾等一干幕僚,主持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对于中国海防史尤其是钓鱼岛主权的明确标注,意义巨大深远,成为后代中国海防和主权历史的圭臬。
关于《筹海图编》,《明史》和《清史稿》均说是胡宗宪纂辑,绩溪县图书馆藏本明天启版《筹海图编》亦注明为胡宗宪纂辑,清康熙朝还有一个重刻版本的《筹海图编》,主纂者是郑若曾,亦即胡宗宪的幕僚是也。
胡宗宪利用天时地利和计谋对付倭寇,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聪明圆滑,为人又很贪婪,所以四处结交权贵,最后落得个狱中自杀的悲惨下场,不过对于民族,怎么算都应该是功大于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