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在继位之时,面临一个超级巨大的烂摊子,虽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依然困扰着整个唐王朝。在东边,节度使拥兵自重,已经是尾大不掉。肃宗,代宗忙于平定叛乱,无力去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于是,这个老大难,就压在了唐德宗的身上。
唐国强版李适剧照
四面皆是强敌,唐王朝如履薄冰
在旧唐书德宗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历中李正己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曹、濮、徐、兖、郓十五州之地,李宝臣有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之地,梁崇义有襄、邓、均、房、复、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数万。这些人骄横跋扈,也成了朝廷的心头之患。我们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复杂局势:虽朝廷宠待加恩,心犹疑贰,皆连衡盘结以自固。朝廷增一城,浚一池,便飞语有辞,而诸盗完城缮甲,略无宁日。
东部有节度使尾大不掉,而西部的吐蕃,也是气势汹汹,甚至一度攻破了长安城,让唐王朝颜面扫地。吐蕃国不但强横,而且趁着安史之乱的时候,吞并河西数十州县,在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自乾元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数年之后,凤翔以西,邠州以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
西方的吐蕃,让唐朝丢失大量疆土,并且颜面扫地,而北方的回纥,也不老实。长久以来,回纥一直是唐朝的属国,从第一次朝见唐朝,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前,回纥人都是唐军一把最为锋利的刀子,一直充当唐军的先头部队,无论是攻打西突厥,薛延陀还是后突厥,都可以看到回纥骑兵的影子,因此,唐朝因为回纥的巨大功劳,对回纥人始终非常宽容。
安史之乱发生后,回纥人更是充当平叛的先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唐朝一直和回纥国保持良好关系。但当回纥人看到了唐朝的日渐衰落,不复往日的雄风。于是回纥由原来的崇拜和服从,变成了轻视。虽然还没有太多敌意,但骄横跋扈,已经上唐王朝非常不满。在回纥传中有这样的记录:回纥杀人横道,京兆尹黎干捕之,诏贷勿劾。又刺人东市,缚送万年狱,首领劫取囚,残狱吏去,都人厌苦。可见,回纥依然很能打,但已经不像以前那般听话。
安史之乱前版图形势
唐德宗不得不面对来自东、北、西三面的危险,而且,哪一方势力,都是处于巅峰状态,都可能对唐王朝造成亡国的危险。但让唐德宗没有想到的是,最先发难的,不是这三方的任何一方,而是来自南方的南诏国。
大历十四年冬十月丁酉朔,吐蕃合南蛮之众号二十万,三道寇茂州、扶、文、黎、雅等州,连陷郡邑,这次军事行动,以南诏为主力,背后却是吐蕃暗中支持,更主要的是,这一年虽然德宗已经当上了皇帝,却还没来得及改元,唐代宗刚死,吐蕃南诏就发难,这样唐德宗恼羞成怒,立刻派李晟,带领四千经锐军队,千里驰援,大破吐蕃南诏联军,一直把联军打回大渡河。
这是唐德宗继位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产生很明显的连锁反应。这次行动的大获全胜,让所有蠢蠢衣动的势力开始重新审视唐王朝。因为唐王朝在这一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强悍,有了巅峰时期的影子。而这一仗,也导致吐蕃和南诏之间,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攘内必先安外,唐德宗开始寻求突破口
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唐德宗开始寻求突破口,如果现在还是巅峰状态,四面开战又有何难?但经过安史之乱的创伤,唐朝无力和如此多的强敌对抗。而想要恢复盛唐荣光,首先是要统一。要统一,就必须解决那些嚣张跋扈的节度使。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而想要攘内,必先安外。
于是,唐德宗趁着剑南之战的胜利,开始对吐蕃表现出非常友好的姿态,不但归还了很多吐蕃的俘虏,还派使臣出使吐蕃,经过两国的数次往来,唐朝和吐蕃的关系,终于恢复了正常。建中元年十二月辛卯,韦轮使回,与吐蕃宰相论钦明思等五十五人同至,献方物,修好也。
唐朝和吐蕃的握手言和,让唐朝从代宗以来,一直存在的“防秋”暂时消失,于是,大量边境的士兵被调到中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对节度使下手,史载:移京西防秋兵九万二千人以镇关东。手中有兵,心里就不慌了。唐德宗有了足够的底气,要和节度使大干一场。
但现在,依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骄横的回纥在北方,谁知道这个国家,会在打起仗来之时,选择站在哪一方。这是一个埋在唐王朝北方的定时炸弹。正当唐德宗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个强悍的邻居的时候。边境发生了一次震惊朝野的事件。
建中元年八月甲午,振武军使张光晟杀领蕃回纥首领突董统等千人,收驼马千余、缯锦十万匹。乃征光晟归朝,以彭令芳代之。这次屠杀事件,来的相当突然,却也是积蓄已久的怨气集中爆发。唐德宗的处理方式非常奇怪,他并没有贬谪当事者,而是把他调回中央,实际上非但没有处罚,甚至在暗中保护起来。
这是一场政治冒险,唐朝需要通过这件事,来试探一下回纥的底线。也通过这件事,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唐朝已经恢复国力,不惧怕和回纥全面开战。这个信号发出去之后,反而把这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扔给了回纥国。
而回纥国也表现出异常的忍耐,回纥可汗在会见唐朝使者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国人皆衣尔死,我独不然。突董等已亡,今又杀尔,犹以血濯血,徒益污。吾以水濯血,不亦善乎?为我言有司,所负马直一百八十万,可速偿我。回纥可汗表现出了足够的愤怒,但并没有想要和唐朝彻底翻脸,只是不失时机的敲诈一番,就算作罢。
唐朝吐蕃回鹘三国杀:河西走廊分裂则西北分裂
这次试探,双方都了解了对方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于是,回纥低调了很多,而唐朝则继续保持和回纥的良好关系。于是,北方这个定时炸弹,暂时熄火了。而唐德宗,也开始马不停蹄的开始自己最想开展的工作,击败尾大不掉的节度使。
虎头蛇尾的大战,唐王朝似乎又走到了起点
唐德宗没有了后顾之忧,又有了足够的兵力,以及相当多的名将,开始向着那些嚣张的节度使发起猛攻,建中元年,第一个掉脑袋的是泾原的副将刘文喜。建中二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被杀,建中三年正月,李惟岳被杀。唐德宗的削藩大业,一路高歌猛进,初显成效。但对于一块硬骨头,却一直无法攻破。
这块硬骨头就是河北节度使,开始,唐军的策略是利用节度使之间相互攻杀,来进行内耗,接着就是一鼓作气收人头。于是,唐军将主力集中对抗河北三镇,唐德宗亮出所有家底,以及最强的名将阵容,由李晟、马燧,李抱真来统领。唐军一路高歌猛进,连战连捷,同时,分化瓦解节度使联盟。这种软硬兼施,亦正亦奇的策略,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河北的田悦、朱滔屡战屡败,而王俊武,李纳渐渐倒向唐朝。于是,两个钉子户,不得不联手,开始负隅顽抗。
负隅顽抗的田悦、朱滔爆发出恐怖的战斗力,而王武俊看到唐军的威势,开始和田悦等人结盟,但节度使的实力,显然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在新唐书李晟传中,有这样的记录:滔、武俊大惧,悉起兵来救,围晟军。晟内攻景济而外抗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会晟疾甚,不能兴,军中共计引还定州,而贼犹不敢B。可见,河北节度使已经元气大伤。
唐朝题材电视剧剧照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淮西的李希烈突然谋反,开始进攻唐朝腹地,连连攻陷州郡,让唐德宗不得不分兵抵御李希烈。而这次李希烈的突然倒戈。也生生把战争拖进僵持阶段。
这是唐德宗不想看到的结果,因为打仗要花钱,这是一笔大钱,在德宗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凡诸道之军出境,仰给于度支,谓之食出界粮,月费钱一百三十万贯,判度支赵赞巧法聚敛,终不能给。朝廷入不敷出,民怨不止。
但节度使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这场战役,谁能坚持下去,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显然,对于唐朝来说,优势更大。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让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朝再次陷入危难之中。
唐德宗太想取得胜利,因此仓促调集泾原的五千经锐部队,补充兵员。但唐德宗忘记了,打仗需要吃饭,尤其士兵不能饿着肚子。匆匆来支援的将士,非但没有奖赏,甚至连肉都吃不上,只能吃豆子和青菜。于是,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被赶出长安城。
这本来只是一次小的叛乱,却产生了蝴蝶效应,他们拥立朱泚当了大秦皇帝,而朱泚是朱滔的兄弟,于是,兄弟俩约好了,共同对付唐朝。于是,整个局势就变得异常复杂。唐德宗不得不将河北战场的主力调回平叛,终于让河北节度使长松一口气。
从建中四年到兴元元年,唐军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收复京城,唐德宗开始改元,并且赦免了除了朱滔以外的其他节度使。一切又仿佛回到了原点。虽然几年后,李希烈终于被砍了脑袋,淮西也归顺朝廷。但似乎对整个局势而言,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斗了个两败俱伤。
唐朝军队厮杀剧照
唐朝和吐蕃再次兵戎相见
唐德宗的削藩大业虎头蛇尾。在平定泾原叛乱之时,却一不小心,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颗定时炸弹,在爆发后,让吐蕃和唐朝,再次兵戎相见。而这些只是源于一次空头支票。
唐德宗在平定泾原兵变之时,正是唐朝和吐蕃的蜜月期,因此,吐蕃非常积极的参加平乱,并且请求唐朝割让四镇两庭,也就是整个西域。唐德宗为了平定叛乱,满口答应。可当叛乱平定之后,却压根不提这件事了,就好像没有答应过,只是赏赐给吐蕃将士很多上好丝绸。吐蕃彻底愤怒了,于是,开始不断的烧扰边境,两个国家再次翻脸。
唐军和节度使打了个平手,还没有缓过气来,边境更是空虚,吐蕃骑兵几乎如入无人之境,大肆破坏唐军城池,并且修筑堡垒,不断蚕食唐朝的领土。唐德宗面对吐蕃咄咄B人的气势,开始调兵遣将,安排马燧,李晟,浑瑊,韩游瑰等名将,抵御吐蕃进攻,双方在边境厮杀,互有胜负,但唐军始终处于下风。
随着战争的持续,李晟等人的军事才能得到体现,渐渐的,唐军占据上风。于是,吐蕃开始想到一出鸿门宴。在吐蕃人看来,唐军只有李晟,马燧,浑瑊,这三个人厉害,把这三个人除了,就算胜利。为了保证鸿门宴的顺利进行,吐蕃敛去凶恶的一面,开始十分谦卑的和马燧交往。果然马燧被骗了。
史料记载:时蕃相尚结赞使大将论颊热卑辞厚意告马燧,请两国同盟和好,上疑其不诚,不允,故燧自将论颊热入朝,盛言蕃相请盟,可以保信。上乃从之,许盟于平凉。但唐德宗对吐蕃还是存在怀疑,于是,派出使者再次进行莫底,于是,吐蕃再次装怂,蕃使崔翰奏于蕃中有问给役者,求蕃国人马真数,云凡五万九千余人,马八万六千匹,可战者仅三万人,余悉老幼。可见,为了这次鸿门宴,吐蕃上下做足了功课。
于是,贞元三年,平凉劫盟发生了,唐军阵亡五百多人,马燧、浑瑊逃回。唐德宗再次让吐蕃人坑了,于是,两个国家彻底翻脸。双方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展开殊死搏杀。
在北线战场,成为吐蕃和唐军战斗的最机烈地方,双方不断进行着防守反击,不断修筑自己的城防工事,不断窥探对手的弱点,不断的相互攻击,屠杀,大量城镇堡垒,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处于胶着状态。这种胶着状态,一直持续到贞元五年,一场战斗的胜利,改变了胶着的局势。
冬十月丙午,西川韦皋奏与东蛮合力大破吐蕃于故巂州,擒其将臧遮遮。自是吐蕃挫锐,竟复巂州。韦皋的大获全胜,让唐朝忽然明白了,其实,仗是可以这么打的。
于是,唐朝开始从原来的被动防守,改成了积极进攻,而进攻的基地,就是西川,而这台大戏的主角,就是韦皋。从此以后,韦皋开挂式的开始了自己的名将生涯。
韦皋的大规模反攻,直接威胁到吐蕃的本土,让吐蕃极为头疼,而他,有积极和南诏结盟,让吐蕃背后,也开始遭到攻击,在新唐书韦皋传中,对韦皋的功绩,做了一次总结:韦皋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
在西川战场的胜利,让吐蕃国力大为削弱,而唐朝的外交策略,也得到充分施展,于是,唐朝又在吐蕃南方树立了一个南诏,西方树立一个大食,北方树立一个回鹘。让吐蕃从巅峰状态,瞬间跌入低谷。
面的一片大好的局势,北线的唐军也开始行动起来,贞元七年,泾原帅刘昌复筑平凉城。城去故原州一百五十里,本原之属县,地当御戎之冲要。昌复浃辰而功毕,分兵戍之,边患稍弭。三月甲子,泾原节度使刘昌筑胡谷堡,改名彰义堡。堡在平凉西三十五里,亦御戎之要地。渐渐的,唐军的防线逐渐连成一片,战线不断向吐蕃境内推进,整个唐朝边境局势,有了大的改观。
而北方边境局势的根本新扭转,在贞元九年的时候出现了。贞元九年二月辛酉,诏复筑盐州城。贞元三年,城为吐蕃所毁,自是塞外无堡障,犬戎入寇,既城之后边患息焉。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擦柳柳成荫
唐德宗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他始终处于纠结之中,他想要干成很多事请,但处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导致怎么干,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任用刘晏,任用杨炎,但又赐死这两个能臣。他任用李绛、陆挚、李泌,却不能完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反而让卢杞,裴延龄等间臣当道。他想要平定骄横的节度使,结果节度使依然骄横,他想要和解吐蕃,但吐蕃却欺骗了他。唐德宗当了二十六年的皇帝,却发现,事请的发展,离他理想的状态,越来越远。
唐德宗李适像
唐德宗想要做的事请,似乎一个都没有做好,但从历史发展看,节度使的实力,确实在唐德宗时期,受到最严重的的削弱,吐蕃也是在唐德宗时期,由盛转衰。回鹘南诏,在唐德宗之后,一直保持友好。唐朝也获得一个相当不错的外部环境。在后世的诸多评价中,我觉得,司马光的还是比较中肯的,他是这样说的:
德宗愤积世之弊,悯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拨乱之志,而识度暗浅,资新猜愎,亲信多非其人,举措不由其道,赋敛烦重,果于诛杀,故关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盗先起,于是困辱于兴元,播迁于山南,公卿拜于贼庭,锋镝集于黄屋,尚赖陆贽尽心于内,李晟浑瑊输力于外,故能诛夷元凶,还奉宗社。
结语
唐德宗李适,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也有着自己的明显缺陷,他其实并不算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却拥有了中唐最强的文武百官的阵容。他们很多人,都是足以名垂青史的大才。因为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文武百官的阵容,最终居然达到了无心擦柳柳成荫的结局。也算是唐德宗值得欣慰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