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曹草和司马懿等人。记得《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光在三国时期体现出来,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贯彻始终。这主要是因为利益所造成的。下面我们来举一例看看,这个例子是三国时期有关司马懿的。
司马懿,他是出生在公元179年到公元251年9月7日去世,字仲达。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等,他曾经在魏国担任过重要的职位,后来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公元215年时,曹草正在征讨张鲁,司马懿这个时候跟随了曹草。在公元220年的时候,曹草去世了,司马懿辅佐曹丕。在公元226年的时候,他又开始辅佐曹睿。在公元239年1月的时候,他又开始辅佐年仅八岁的曹芳,但在公元249年却发生了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主要是指在公元249年1月6日的时候,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等人跟随魏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扫陵墓,他发动政变,而曹芳却采取了“和平解决”。之后他除掉了曹爽等人,掌握了军政大权。
既然魏国持续了怎么久,那为什么高平陵之变会让司马懿轻而易举篡了曹魏政权呢?为什么曹草以前的部下按兵不动呢?这主要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关键字,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比较浅的,它仅仅代表了曹草老部下的利益。在曹爽掌握了兵权后,他开始重用自己身边的人,忽略了曹草以前手下的人。因此,当这些老部下面对司马懿的叛变,他们无动于衷。
其实这些老部下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助司马懿夺得曹魏的军权。甚至还有的老部下给曹爽写信劝曹爽投降,比如说太尉蒋济。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了得到司马懿的重用,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二层含义是比较深的,它代表了士族的利益。所谓的士族又称为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在当时的社会中,司马懿和曹草的老部下都是代表了士族,他们当然会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
当曹草在位的时候,他采取了“唯才是举”的政策。就算他的老部下之前来自于寒门,但是现在是士族,所以曹草的政策完全是损害了士族的利益。所以作为士族的曹草老部下一定会支持作为士族的司马懿。
因为利益这两字,司马懿发动政变后,让曹草的老部下按兵不动或者支持司马懿。但是有一个人大司农恒范他就不愿跟随司马懿,所以因为曾劝阻曹爽被落得诛杀三族的后果。但是曹爽也因为没有听取大司农恒范的话被杀。
总之,司马懿的叛变和曹草老部下的按兵不动,主要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关键字。有句话正好道出了利益的含义,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