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提到的爵位继承感觉很乱,有的减等,有的不减,还有的干脆没有爵位了,为什么呢?不减的是林如海家:“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四代列侯,按说应该是侯伯子男降下来。
减等的一般理解就是公侯伯子男一级级往下减,秦可卿出殡那一回列了八公里的另外六家,就有这样的例子:“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但是这三个人都是国公(公爵)的孙子,却一个是伯爵减两等(这个是正常的,儿子孙子各减一等),两个是子爵减了三等。
另外还有减等把爵位减没了的,代表之一是贾赦,父亲是荣国公(公爵),他是一等将军,贾珍也是,”(贾蓉)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另外六公里也有,”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为什么他们没有侯爵伯爵的爵位呢?
首先,我们觉得“乱”,是因为对清朝异姓勋臣的爵位制度不了解,误以为清朝实行五等爵制和降袭制度所致。
(1)清朝的异姓勋臣爵位有袭次限制,简言之,爵位越高,承袭次数越多,爵位越低,承袭次数越少。比如一等公,可以承袭26次,二等公25次,三等公24次……一些低级爵位,只能袭3次,这还只是清朝中后期的规律。在清朝立国之初,爵位高低和承袭次数并不是严格挂钩的,同一级爵位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承袭次数,也有“甲爵位比乙高,但是甲的承袭次数比乙少”的请况。林如海爵位,就属于这种:虽然比较高(袭过列侯),但是次数少(只封袭三世),后来靠额外加恩(这种事请在清朝也确实有过),才加了一代。但是到了林如海,因为袭次已尽,就没有爵位了。
(2)清朝爵位,主要分三个体系,宗室、外藩蒙古、觉罗与异姓勋臣。实行逐级递减的,是宗室爵位(注意,不是所有宗室爵位都逐级递减);异姓勋臣的爵位不实行逐级递减。异姓勋臣的爵位主要分两种,一是袭封原有爵位,比如一等公的儿子还是一等公,一等侯的儿子还是一等侯;也有降袭的,但不是逐级递减,比如一等公某甲去世,皇上下诏:其子孙降袭一等伯。直接就降了好几级,那后面就以一等伯世袭了。像书中,国公牛清的孙子袭一等伯、柳彪和侯晓明的孙子袭一等子,都是这一类。在清朝,爵位传到某一代突然被降下来好几级的例子并不少见。
(3)清朝的爵位体系不是五等爵,而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云骑尉下面还有恩骑尉,但是新质有所不同,暂且不论)。品级上,公、侯、伯都是超品,子是正一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也就是说,二品以上的爵位使用五等爵的名称,三品以下的爵位不用五等爵的名称,但体系是同一个体系,名称不一样。这样,问题就很好解答了。为什么贾珍、陈瑞文、马尚没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因为他们的爵位只有三品,不能使用公侯伯子男的名称啊。但并不是说,他们的爵位没有了,而是爵位降低了。
【注意:清朝早期是官爵混一的,爵位使用武官名称混用,包括公侯伯子男这些名称也都是后改的。子爵最早叫总兵官,男爵叫副将,轻车都尉叫参将、游击,骑都尉叫备御,都是武官名称。】
(4)由于清朝早期是官爵混一的,所以爵位和官位有一点类似,就是实行阶升制。从云骑尉(1)开始,往上一级一级提高,分别是:骑都尉(2)、骑都尉兼一云骑尉(3)、三等轻车都尉(4)、二等轻车都尉(5)、一等轻车都尉(6)、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7)、三等男(8)、二等男(9)、一等男(10)、一等男兼一云骑尉(11)、三等子(12)、二等子(13)、一等子(14)、一等子兼一云骑尉(15)、三等伯(16)、二等伯(17)、一等伯(18)、一等伯兼一云骑尉(19)、三等侯(20)、二等侯(21)、一等侯(22)、一等侯兼一云骑尉(23)、三等公(24)、二等公(25)、一等公(26)。
比如说,某甲立了战功,论功行赏,这个功劳能封云骑尉;过俩月,某甲又立功了,这个功劳也能封一个云骑尉,可是某甲已经是云骑尉了啊,封什么爵位呢?那就两个云骑尉合在一起(1+1=2),晋骑都尉。过两年,某甲又立了两个功劳,能封两个云骑尉,好,那就(2+1+1=4),晋三等轻车都尉。也就是说,这种一二三等是论功行赏的阶升制的需要和遗存。以上只是对清朝异姓勋臣爵位的简要介绍,如果想了解详细的内容,可以去找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来看,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已经出版了,写得非常好。爵位的继承,跟继承人是否长房长子没有关系,只要是合法继承人,级别不会受影响。另外,《红楼梦》的官爵名称是有意混乱的,但采用的制度蓝本是清朝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