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子口是川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两边是百丈悬崖陡壁,周围是崇山峻岭,抬头只见一线青天。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天险门户”之称。
“木桥把两边的绝壁连接起来,要通过腊子口,除了通过这小桥别无他路。桥东头顶端丈把高悬崖上筑着好几个碉堡,4挺重机关抢对着我们必须经过的三四十米宽、百十米长的一小片开阔地……”1935年红军机战腊子口的场面,在开国上将杨成武的笔下跃然纸上。50年后,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沿红军长征路实地采访后,在所著《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也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任何一个能亲眼见到腊子口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据点是坚不可摧的。”
8月21日,记者来到当年的腊子口战役旧址,除了不远处修复的炮楼外,很难将这个白云缭绕、风景如画的地方与“天险腊子口”画上等号。随行的定西军分区政治部干事谢飞告诉记者,当年的天险,因上世纪70年代修公路被炸开了,现在这儿成了风景区。
地形可以被改变,但历史不会被遗忘。
1935年9月17日,红军奇夺天险腊子口,成为我军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战例,被广为流传。
以弱胜强,胜在深得民心。长征大军来到腊子口,担负堵截红军职责的当地土司杨积庆早就对国民党的压迫恨之入骨,与此同时,他通过报纸了解了红军,并认可了其北上抗日的主张,进而心生好感。于是,他佯装围堵,实则暗地里帮助红军过境。他修复已毁的达拉沟、尼傲峡绝壁栈道,让红军通过,并开仓供粮30余万斤,为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向洮岷胜利进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以弱胜强,胜在百折不挠。“腊子口就是刀山,我们也要打上去”,这是腊子口战役主攻六连突击队的信念。在敌人的反击中,该连队死伤多人,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又跟了上去。50米的桥面上留下的弹壳没过脚背,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以弱胜强,胜在群策群力。进攻陷入困局,指战员们共同研讨制胜战法,有人建议由六连佯攻吸引火力,另一支部队从腊子口右侧翻过悬崖,莫到敌人背后实施突袭。这是一个好办法,可眼看着笔立陡峭的崖壁,如何上得去?这时,一位外号叫“云贵川”的从贵州山区入伍的苗族小战士主动请缨。他使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竿子钩住岩缝,像猴子一样灵活地爬上了悬崖,然后放下绳子将官兵一个个拉了上去。这支“天兵天将”般擦到敌后的部队后来成了战役胜利的关键。
回顾这一个个故事,记者心请久久不能平静,更多的长征过往浮现眼前: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哪一个不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取得的艰难而又非凡的胜利?
80多年前,腊子口战役的“以弱胜强”,是长征的缩影,80年后,“以弱胜强”依然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小觑的一员。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现状至今仍没改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因此,怎样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在新时代中TUO颖而出,以弱胜强刻不容缓。
以弱胜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弱,说明我国还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强,则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习总书记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在腊子口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过了老虎口绝处逢生的红军和共产党人还有什么困难过不去?今天的中国,已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上,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强军兴军,我们要做的依然是以弱胜强、迎难而上,在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
站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下,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峰,记者坚信:经历战火和灾难洗礼的中华民族,必定会走向一个个新的胜利,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