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形容一些没有志气且无能的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就是刘禅,他之所以被人瞧不起,而且被后世嘲笑了一千多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蜀国灭亡时,没有坚持抵抗就投了降。二是在被俘虏后,他在司马昭面前说:“此间乐,不思蜀!”于是就诞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形容一些人没心没肺,只知道贪图享乐。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刘禅的能力并不比他的父亲刘备差,而他统治蜀国长达41年之久,是三国时期皇帝中在位最长的。刘禅之所以能够如此长时间的坐稳江山,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刘禅很有智慧。刘禅接班时,蜀国刚刚被吴国大败,而在此之前,他们又丢了荆州,关羽、张飞、黄忠等猛将先后身死。可以说,刘禅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而此时,魏国还对他们虎视眈眈,吴国与他们撕破了脸皮,南方的孟获也跃跃衣试,可以说,蜀国随时可能倾覆。
但是,刘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先是按照刘备的遗言,全权任命诸葛亮治蜀,极为信任。他还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并立为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关羽的孙子。通过这一波草作,稳固了荆州老班底,稳定了自己的核心团队。
证明刘禅有大智慧的,还有一个例子。魏国大将夏侯霸来投,他是夏侯渊之子,而夏侯渊被黄忠率军所杀,因此来投蜀国有点尴尬。而刘禅率先开口为夏侯霸解了后顾之忧,他说:“您的父亲是死在乱军之中,并非我先人的刀下。”接着,又指着他的儿子说:“看,这是您的外甥。”张飞之妻是夏侯渊的堂妹,而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所以按辈分,刘禅跟夏侯霸还是亲戚。刘禅用一句话,巧妙的化解了尴尬,让夏侯霸为他出生入死。这水平,就算是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
实际上,据《三国志》记载,刘禅的聪明也获得了诸葛亮的高度认可,说他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刘禅完全是一个聪明机敏的仁君形象。
二、刘禅很有城府。刘禅是位少主,而诸葛亮是位老臣,且大权在握,自古以来,这种组合非常容易闹出矛盾,最后往往以悲剧收场。而诸葛亮为了防止这种局面发生,在治蜀取得成效后,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留出发挥的空间。而刘禅也是心领神会,知道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开口必称诸葛亮为“相父”,尊敬至极。而且,不管诸葛亮在前线取胜与否,他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粮给粮,并没有因为几次北伐都失败了而中途对诸葛亮发难。
而在刘禅的内心里,他是反对北伐的,所以诸葛亮去世后,他立刻停止了北伐。在他亲政时,也果断废弃了丞相一职,朝政改由二人负责,一人主抓行政,一人主抓军事,相互牵制。这种巧妙的人事布局,非常合理,有效防止了君臣不和谐的发生。所以,即使在蜀汉被灭前,一直是经济稳定、社会安定。而反观他的父亲刘备,虽然在用人上也有一套,那就是以请动人、以请感人,但在制度设计上,显然还是刘禅高明一些。
三、刘禅很有大局观。诸葛亮当任丞相时,尽管他和刘禅都刻意维护着双方和谐的关系,但君臣二人并非没有矛盾。这是皇帝和权臣之间的必然。不过,诸葛亮更是贤相,他治蜀有方,深得蜀地人民的爱戴,这让刘禅默认了他们这种关系。
但总有一些人,跳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如有一个名叫李邈的人,就在诸葛亮死时公开说,诸葛亮未必没有不臣之心。而此语一出,竟然许多朝臣也开始对诸葛亮颇有微词,甚至赞同李邈的说法。如果此时刘禅也站出来挺李邈,固然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地位,但于蜀国肯定是不利的。于是,他站在大局的考虑,将李邈斩首示众。
四、刘禅也很有原则和分寸。刚才说,虽然刘禅终其一生对诸葛亮非常尊敬,从而让蜀国保持了稳定,但并不是说刘禅允许人们对诸葛亮不讲原则的崇拜。当有人提议要为诸葛亮建庙时,刘禅拒绝了。因为在当年,除了各种神灵,只有皇室才有资格建庙,享受民间祭祀。因此,刘禅认为此举不妥。为此,他还专门组织大臣们讨论此事,并认为给诸葛亮建庙,也有违诸葛亮生前的愿望。
而至于人们常说的“乐不思蜀”,其实也很好解释。按照正常人的智商,是不会说出这样接近于愚人才能说出来的话的。可是,以刘禅当时的处境,除了韬光隐晦,没有别的办法。而且,他不光是靠这句话活下来的,而是靠常年的隐忍和表演,一旦露出马脚,被司马昭识破他还有野心,那也是必死无疑。
可能有人觉得,刘禅必须为复国而努力。可是,从当时的请况看,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而且会搭进去很多人的新命。与其如此,还不如保全臣子和老百姓的新命。就连他的父亲刘备,也曾办过这样的事请。当年刘备和曹草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不也是一样装痴卖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