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活着的时候,孙中山就称他为革命圣人。因为在革命党势力还非常弱小之际,张静江就开始不断给革命党捐款,而且捐款数额之大,常常会把孙中山等人惊得目瞪口呆。没有张静江的提携,蒋介石也无法步入国民政府的核心,蒋介石认为只有张静江可以和“国父”相提并论。但是,晚年的张静江远离政治,最后皈依佛门。这是为什么呢?
1877,张静江出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他算是一个富二代,父祖皆是江南丝商巨贾。
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千万两以上者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足千万者称‘牛’;一百万两以上不足五百万两者叫‘狗’。”
张家与张静江的外祖父庞家均被列为“象”,而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鏳,“均为丝商巨贾,个新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
张静江自幼受到熏陶,行侠仗义,深受乡人夸奖。
1905年8月,28岁的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也在同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准备回国发动起义,推到腐朽的清政府。
孙中山的起义,亟需资金。山穷水尽之时,孙中山想到张静江。张静江不问汇款用途,不断给孙中山汇去钱款。同盟会各地起义不断,张静江财政窘迫,甚至卖掉他在巴黎的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以及在上海思南路的三套花园洋房,以资革命。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所以张静江先是“胁迫”堂兄张石铭借款,又将舅舅庞青城以及南浔富豪拉入同盟会,支持革命。
应该说,没有张静江的慷慨解囊,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根本无法进行。由此可见,张静江和孙中山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他与蒋介石的更细更是默契。
应该说,没有张静江,就没有蒋介石的后来。
张静江与蒋介石之间,既有同乡之谊,亦有张静江惜其少年英雄之义。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的陈其美是张静江的湖州同乡,蒋介石为其下属。1916年,陈其美被暗杀后,蒋介石与张静江结下兰谱。
后来,张静江为了提携这位干兄弟,用了很多办法,多次推荐他到孙中山身边做事。1922年夏天,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时,张静江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4年5月国民党黄埔军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随着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5月,蒋介石为在北伐期间使国民党的大权不至于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两个月后,张静江为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力辞此职,提名由蒋担任,但在北伐期间仍由张静江代理该职。两人你来我往,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便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
蒋介石对张静江的帮助十分感机,曾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对自己的栽培之请,犹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张静江的大力支持,蒋介石对张静江革命“导师”的称谓看来并不为过。
张静江始终遵循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遗训,以极大的热请和经力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但是,他的这种想法与逐渐大权独揽、独裁中国的蒋介石矛盾日深。
张静江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不应该“剿共”,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把被革命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使国家变得富强,以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摆TUO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被欺的局面。而蒋介石则想一心一意“剿共”,进而武力“统一全国”,确立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由于张静江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三十年代中后期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
张静江伤偷了心,目睹国民党政府内部腐败,疲于征战,而国民却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抗日战争爆发后,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直至晚年。
张静江未必不知道,是非成败转头空,多少人能够成就功名利禄,又有多少人能在侥幸躲过历史的劫难之后,及时抽离残局,功成身退?他一手筑就的财富,与其一生民族理想,一如江南曲折绵延的水道,推搡着他冲向历史漩涡的最深处,早就已经没有撤退的余地。
在国外流浪的日子,张静江开始信佛,每天吃斋念经,不问政史。也许,这是张静江一生的悲哀,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提携的干兄弟,竟然会这样对自己。后来,张静江皈依佛门,正式成为佛教徒。
1945年,张静江双目失明,1950年9月3日,客死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