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山东寿光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编修。天顺时任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侍讲。宪宗即位后,以东官旧僚升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年(1474年)升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翌年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人称刘阁老。宪宗称他为“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枚,文“嘉猷赞翊”。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受命编《文华大训》,书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弘治三年(1490年)卒,谥“文和”。 弘治皇帝御赐祭联:忠禆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有《古直文集》、《青宫讲义》等传世。
山东省青州市刘氏后人编辑的《刘珝诗文集》,于2005年春出版发行。由刘序勤搜集整理资料、隋同文撰文、田立胜作序,刘珝后裔序勤、序俭、序景三兄弟出资编印。该书以山东图书馆所藏明代刘鈗辑编的《刘古直文集》为基础编写资料,还将新发现的刘珝诗文二十余篇编入本书。另外《刘珝诗文集》中还收入了现代研究文章《刘珝年谱》、《刘珝墓与昭贤祠》等。《刘珝诗文集》是数百年来第一部全面宣传、评价刘珝的重要书籍。
2006年在山东省威海市发现了刘珝《新建环翠楼记》的残碑。弘治二年(1489年),奉旨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莅威视察时,将威海卫等卫所的城池及墩堡整饬一新。他的功德感动了威海卫及周围卫所府县的官员和兵民,自愿捐俸修建环翠楼作为纪念。委托总督备倭将军姚升,请求优礼在家养老的刘珝为环翠楼作记。是年刘珝已64岁,欣然命笔写下《新建环翠楼记》。
刘珝七世祖刘八公,字寿山,生于1288 年,世居下邳县刘马庄,系汉室后裔,元朝延佑年间武举,后官至滁洲总管,1354 年朱元璋率军攻打滁洲,八公看到元朝政治腐败,民心已失,遂弃官携妻子李氏、儿子刘清、孙子刘聚回到下邳老家,后又辗转数月到达青州府寿光县北阳河村(今属青州市朱良镇),看到此处人杰地灵,遂于此处定居。
刘珝曾祖刘让治家有方,家道渐殷,乐善好施,深得乡邻称赞。有子三人:良臣、良弼、良佐。
刘珝祖刘良佐(1367年-1427年),行三,新格豁达、爽慨刚方,善数算,通律理,文才横溢,闻名府县。洪武年间莱州发生大旱,知县江旗与刘良佐乃同窗好友,有莫逆之交,于是来向青州刘良佐借粮救灾。良佐慷慨答应,借给莱州人民五十七担粮食。青州知府睢叔端得知后随逐级上报,表彰刘良佐之义举。刘良佐病重时,嘱咐其子甄、昺、著、冕,把众乡邻的借粮券、据全部当众销毁。众乡里感其义举立碑颂扬。刘良佐的高尚品德,对刘氏明清两代七进士、九举人及皇恩荫封数十人的为官清廉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珝父刘昺(1401年-1489 年),字宗彝,号松溪。妻李氏,赠一品夫人。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有《少龄集》、《中岁集》、《暮年集》传于世。刘昺生六子:环、球、珝、珽、琬、玥。
刘珝墓
刘珝墓,人称阁老坟,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是明孝宗为追念内阁辅臣刘珝而敕修,墓园占地数十亩,园内松柏成荫,碑碣矗立,石门、石坊、翁仲、御碑依次排列,肃穆壮观,墓门前额镌有“敕修刘氏世墓”匾额。从葬制规格可见一代名相生前之德望。
建国初期,刘珝墓曾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惨遭破坏,墓碑、石人、石马等经美雕塑俱被砸毁,墓室亦被打开,参天古木砍伐殆尽,如今仅存三株明代古柏。
近年来,刘氏后人广泛搜集原墓地内文物,同时筹资对其重修。如今,弘治帝圣旨、徐溥亲书“敕修刘氏世墓”和嘉靖帝钦赐“昭贤祠”匾额,以及原墓地一对上马莲花石、一个明代马槽及“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石碑和祭文碑、墓志碑、墓道碑等文物已找回,并修复了刘珝墓、墓碑、牌楼、华表、石人、石羊、石柱、石马、石狮等文物,使整个刘珝墓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