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中文名称:唐朝
英文名称:Tang Dynasty
简称:唐
所属洲:亚洲
首都:长安、洛阳
主要城市:扬州,成都,洛阳,泉州等
货币:开元通宝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李渊,李世民,李隆基等
人口数量:8000-9000万(755年)
主要民族:汉族、突厥、回纥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科举制
监察机构:御史台
文化形式:唐诗,壁画,雕塑等
唐朝皇帝
德明皇帝皋陶
先天太上皇李敬
圣祖玄元皇帝李耳
兴圣皇帝李暠
献祖宣皇帝李熙
懿祖光皇帝李天锡
太祖景皇帝李虎
世祖元皇帝李昞
高祖太武皇帝(神尧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
太宗文皇帝(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帝(天皇大圣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义宗孝敬皇帝李弘
中宗孝和皇帝(孝和大圣皇帝、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睿宗大圣真皇帝(玄真大圣皇帝、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殇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让皇帝李宪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靖德太子(奉天皇帝)李琮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
承天皇帝李倓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李湛
绛王李悟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
襄王李熅
昭宗(襄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恭灵庄闵孝皇帝)李晔
德王李裕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哀皇帝(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事件
一、初唐
晋阳兵变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617年(大业十三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中文名:晋阳起兵(太原起兵)
时间:617年(大业十三年)
人物:李渊、李世民
影响:为建立唐朝奠定基础
唐朝统一战争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然而隋朝灭亡之后,称王称帝者数不胜数,相互之间争战不休,天下面临再一次大分裂危机。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唐朝在公元624年基本统一中原,公元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了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名称:唐朝统一战争
地点:中国全国
时间:618年-628年
参战方:唐、周围各地割据政权
结果:唐朝统一中国
主要指挥官:李渊、李世民、李元吉、秦叔宝
主要战役:浅水原之战(公元618年) 、柏壁之战(公元619年) 、洛阳、虎牢之战(公元620年) 、虎牢之战(公元621年) 、唐平萧铣之战(公元621年) 、洺水之战(公元622年) 、下博之战(公元622年) 、唐灭刘黑闼之战(公元622年) 、唐灭辅公祏之战(公元623年)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全部被赐死。
中文名:玄武门之变
时间:626年7月2日
地点:长安城
参与人物:李世民、尉迟恭;李建成、李元吉
结果:李世民获胜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颉利可汗趁机率兵20万直B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遂与之杀白马立盟约,领兵而退。这就是“渭水之盟”。
中文名:渭水之盟(渭水之辱)
时间:626年
地点: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参与人物:李世民、颉利可汗
结果:签署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
唐突厥战争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1)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39年)、音山之战(64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徵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後,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徵收银钱为主。
羁縻政策
二、盛唐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新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名称:白江口之战
地点: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
时间: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参战方:唐朝、新罗;倭国、百济
结果:唐朝、新罗联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唐军 7,000人 战船170余艘、倭军 42,000人 战船1,000余艘、新罗军 5,000人、百济军 5,000人
伤亡请况:唐军不明、倭军伤亡1,0000人、新罗军不明、百济军不明
唐军指挥官:刘仁轨,刘仁愿,扶余隆
倭军指挥官:安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
新罗军指挥官:文武王,金庾信
百济军指挥官:扶余丰
唐灭高丽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在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唐军攻灭高丽的作战。
韦后之乱
韦后之乱是指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皇后毒死中宗,音谋夺权。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衣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 。 韦后临朝摄政 ,立李重茂为帝 ,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衣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经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募兵制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名称:怛罗斯之战
地点:中亚怛罗斯
时间:751年7月-8月
参战方:中国唐朝,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
结果:阿拔斯王朝获胜
参战方兵力:唐朝4-7万,阿拔斯王朝无记载
伤亡请况:唐朝战死被俘各半,阿拉伯不详
主要指挥官:高仙芝;艾布·穆斯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名称:安史之乱
地点:中国北方
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参战方:唐朝、大燕
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安史之乱中期)
伤亡请况:大燕30万(安史之乱中期)
主要指挥官: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
主要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
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
结束时间:763年2月17日(广德元年)
意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经典战役:睢阳之战,邺城之战
三、中唐
藩镇割据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唐朝吐蕃战争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有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称:唐朝吐蕃战争
地点:中国西北地区
时间:623年至907年
参战方:唐朝、吐蕃
结果:唐收复陇右、河西
主要指挥官:李世民、李隆基、大论禄东赞
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碱逃跑的劫盟恶果。
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指的是四镇之乱及泾原之叛的合称。中国唐代唐德宗因藩镇叛乱,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的事件。
平凉劫盟
平凉劫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指唐朝与吐蕃在平凉会盟时,发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中国唐代顺宗时期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致使以失败而告终。改革历时100余日。
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
河朔三镇
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称,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四、晚唐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衣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机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中文名称:甘露之变
时间:公元835年
朝代:唐代
主要人物:唐文宗、李训等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唐武帝灭佛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唐武宗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唐武宗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地位的斗争的结果。
白马驿之祸
又称白马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名称:黄巢起义
地点:江南及部分黄河流域
时间:875年—884年
参战方:唐朝、大齐(黄巢所建)
结果:黄巢败亡,朱温篡唐建梁。
主要指挥官:唐僖宗、李克用、黄巢、王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