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事实上,西方国家也普遍这样认为。但实际上,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释迦族人)所创。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因此,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另外,在印度本土,佛教确实也成为印度教的重要对手达数世纪之久,但是它从未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且从公元600年起,渐趋衰落。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时,它仅存在于少数几个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
另外一个事实是,佛教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在西亚的古国贵霜帝国,它与中国西疆相邻,所以中国的佛教最初是由贵霜帝国经由西域传过来的。故而,玄奘(我们熟知的唐僧)最初也是向西,先到贵霜帝国旧地真实了解佛教的发展,搞清楚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来龙去脉后,再继续到古印度后,连当地的佛学高僧也不得不承认玄奘说的对。
当然,玄奘没能直接南行到印度,而是取道西域,西亚,再到印度,也因印度自古与中国隔绝的缘故。我们看下图可知,印度周围除了山就是海,但在其西北角有一个缺口,这是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印度大陆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这也可以帮我们了解“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之不同:藏传佛教主要由佛教的发源地尼泊尔传入,但很久以来,西藏高原和中原都是隔绝的,直至唐朝,才开始与中原有比较亲密的来往,而这时,佛教已经由西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多年,形成“汉传佛教”。
注意,佛教是否定宿命论的,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偷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大家知道雅斯贝尔斯,他提出的“轴心期”的一个特点,就是“觉醒”,古希腊、巴勒斯坦、中国、印度属于觉醒者。在这些觉醒者之前,是巫教的社会,没有个人意识。我们现在已经有个人思考,但是在巫教社会,是由巫师去引导大家。而像中国的孔子、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迦牟尼这些人,都是面对一个没有个人意识的巫教的社会,开始产生个人意识,这就叫觉醒。
在佛教里,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悟”“开悟”,开悟其实就是觉醒,翻译成中国词,就是“佛”了。释迦牟尼当年面对的是婆罗门教、印度教还有其他很多教,在这样一个巫教的世界,他有非常多的神可以借助,但他没有,而是靠个人开悟的,所以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觉醒者。
孔子也是这样,“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力、乱、神都是巫教的。学生来问,他就不理,不涉及这些。孔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自己的思索和实践,他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个体意识,不是集体意识。这样的人都是觉醒者。
对巫教世界的觉醒开始形成个人意识,释迦牟尼是独立开悟觉醒,觉醒者、觉悟者就是佛。菩萨呢?就是还走在觉悟的过程之中。
释迦牟尼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让人家认为他是神,因此,他的死亡是一个钉子:我死了,为什么会死?因为我不是神。至于后来,佛教为什么不断地把他推向神的地位,那是为了传播佛教的方便,因为老百姓喜欢神,神是帮助他们解决麻烦的。尤其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最信鬼神之说:你一定要能帮我,你不能保佑我,我就不信你。
可是释迦牟尼是有个人意识的这么一个人,他的意思是说,你们自己都要开悟;当你开悟之前,你认为世界是这个样子的,你思想变化了以后,世界就是另外一个样子,那是因为你自己开悟造成的,而不是我有什么神力帮你改变了这个世界。在这一点上,禅宗得其真髓。
通过前面的漫画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次大陆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西北部的一个缺口,通过这个缺口,外部的侵略者和外部的文化源源不断地闯进古印度。但同时,印度的文化也经由这个缺口向西亚蔓延,佛教即是其一。
专家们研究的结果是,在贵霜王国(公元55年-425年)时期,佛教被改变为一种统治术,达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
从贵霜王国创立开始,国王丘就却就从古印度请来懂佛法的教徒,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佛教系统,丘就却自封转轮王,是佛的肉身。此时的佛有了一个肉身和法身的概念,也就是说,我转轮王是佛的肉身,佛是法身。因为主要统驭对象是臣属和贵族阶层,所以此时的佛教门槛还是相当高的,要苦修。
因为国力太强盛了,丘就却要做世界的大王,因此就把传教士派出去,向东的一部分就进入中国东汉,首先在我们现在的新疆一带,再到长安,到洛阳,到后来的三国、东晋传教。
但是,因为丘就却喜欢扩张,扩张就要打仗,最后被臣属杀掉了。佛经上的月光菩萨,说的就是丘就却,《月光菩萨经》里面详细地描写了政变的过程。
丘就却能统一五翕侯(大月氏西迁至中亚前后的五个大诸侯部落:贵霜、休密、双靡、肸顿、高附),其实就是因为他把佛教改成了有神教,我是神,是神的肉身,当我是神的时候,没有理可讲,不用讲理,什么都不跟你谈,这是一个背景。
丘就却的儿子,《汉书》记载叫阎膏珍,他觉得那我是哪个佛呢?在这个层面,继承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因此阎膏珍就改信印度教,做了印度教的转轮王。
其实转轮王本来就是印度教的,佛教是把它借过来用。阎膏珍就等于是灭佛,这个时候僧人四散。
到迦腻SE伽的时候,佛教才重新辉煌。迦腻SE伽在世界上名气很大,贵霜王朝名气也很大,反而是咱们的世界历史课里没有讲到。
再想把佛教的资源拢过来的时候,如果还是那么高的门槛,非得苦修,非得出家,老婆这么漂亮,孩子这么可爱,你让人家全舍了,人家就不入教了。所以佛教第二次集结的门槛变得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呢?人人皆可入教,狗彘也有佛新,你只要信就行,只要供养就可以了。因此,佛教迅速地重新集结。
在迦腻SE伽时期,贵霜王朝在扩大它的领土范围,当时的天竺其实是贵霜王朝的。迦腻SE伽派他的王子和公主去斯里兰卡,因此,后来斯里兰卡成为非常重要的佛教圣地;再派人往东去,东南亚的佛教也开始兴起。
大乘是什么意思?或者说乘是什么意思?乘就是船,我们要到彼岸去,是坐小船还是大船呢?大船度的人多,小船度的人少。因此,迦腻SE伽时期认为,第一次因为门槛太高,所以你们是小乘,其实就是说你们过时了,你们是非主流;我们第二次集结,我们才是真正大乘,我们载的人多,人人皆可成佛。所以大乘和小乘大致的区别就是这么划分的。
那么,两次集结造经的时候,在教义上就必然发生冲突了。当然,我们一般的信众不会发觉这个冲突,但是像唐僧玄奘这样的高级僧侣、知识经英,他被这个问题困住了。为什么经典会有冲突?于是就要去取真经,《西游记》里面是这么说的。其实他是通过学术调查来找到这个根源。
结果玄奘去了阿富汗,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因为佛教的两次集结。因此,所有的经,迅速地被他划分为两个系统。
当玄奘把这个系统完成的时候,辩才无碍。他到印度去为什么成了当时国际佛教界的第一尊者,就是因为他找到了诸多佛经的原文,把佛教系统分清楚了,哪部佛经属于哪个系统,一目了然,所存在的矛盾自然而解。——其实那个时候,佛教已经基本上算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