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最终以95岁高龄走完漫长的人生之路,不仅留下极其丰富的学术思想,而且也树立了“慢养生”的典范和榜样。他1983年曾给当时88岁的自己写下一副对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
顺天理。作为哲学家,冯老胸怀宽广,气度坦然。这不仅体现在面对生死的大命题上,他很推崇北宋哲学家张横渠的话:“存,吾顺事;殁,吾宁也。”更表现在对待生活小事的态度上。一次,在子女陪同下冯老游览美国新泽西天然动物园,返回途中不巧车子坏了,虽已非常疲倦,但冯老却仍像平时那样,始终安安静静地坐在车内,不急不火,这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动不已。
重境界。在西南联大时,有一天冯老在校园里突然路遇一位学者。那人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老随口而应:“到天地境界了”。而冯老所说的“天地境界”,正是他提出的人生“四重境界”中最高的一重。无论修身养新还是做学问搞研究,他都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境界”之说。
不着急。这其实与冯老“天地境界”的深沉高远息息相关、血脉相通,是贯穿于其学术研究和修身养新之中的重要理论。一次,冯老和同事一起内迁,当坐车过镇南关时,司机特别提醒大家把胳膊放进来。可冯老却想:我胳膊搁里头、搁外头有什么关系呢,我有我的自由。结果正当其沉溺于自己的哲思世界时,车已过了城门洞,而他的胳膊也不幸被碰骨折。此事也充分反映了冯老凡事“求自在”“不着急”的生活态度。
晚勤奋。作为著名哲学家兼教育家,冯老一生著作等身,桃李遍地。晚年功成名就的他,本可颐养天年,可他却依然以顽强的毅力和时间赛跑。从80岁开始,前后用了近15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中国哲学史新编》。仅此一斑,我们就不难看出其“慢养生”的明智之处,如果没有这种持之以恒的经神状态和良好的身体状况,也就不会有如此丰硕的晚年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