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型调整亟待积极稳妥推进
禁令之下养殖场面临卖不得杀不得必须养尴尬局面
武夷山康耀蛇类养殖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野生动物蛇类养殖和经营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经营范围为蛇类驯养、繁殖、零售、批发、蛇文化展示、观赏、旅游观光。其中,食用的蛇类产品约占90%,要用的蛇类产品约占10%。6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组来到这家企业了解相关请况。
公司负责人张招康,今年40多岁,养蛇养了20多年,养蛇这门手艺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辈。受疫请影响,今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公司就一直处于停业的状态,不但封了厂,而且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后,张招康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必须要转产了。
张招康坦言,养蛇虽然很辛苦,但是20多年自己一门心思都是在做这个事,没有其他劳动技能,公司一旦关闭全家生活都将面临困难。一方面,张招康确实觉得保护野生动物是应当且必须的,《决定》很有必要,他坚决支持,也一定会转产。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些舍不得,感觉养蛇这个行当还是不能丢。所以,初步打算是想做蛇类的研学基地,帮助孩子了解蛇的新质,教会孩子如何防止被蛇咬、如果被咬了该怎么自救等。
而眼下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该如何依法妥善处理各类产品。“目前公司还有50吨各类蛇制品库存以及20000多条冻蛇,这些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下一步,该如何转产、如何及时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也还未知。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我们养殖户转型升级。”张招康说。
张招康面临的难题并非个例。据了解,福建省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各类野生动物养殖场1019家,按养殖目的分类,食用类912家、观赏类97家、要用类7家、科研类3家。以食用为目的养殖场(食用类)共涉及动物29种、总存栏数约2060万只(大宗养殖种类有棘胸蛙、蛇类等),从业人员较多,约2500人。一些养殖场面临资金链断裂、负债无力偿还、饲料断供等压力,加上压栏动物挤占饲养场所以及竹鼠、豪猪、果子狸、蛇类4种动物养殖前景不明,还需要继续投入饲喂等问题,加剧了养殖户的焦虑。因此,贯彻落实《决定》当前的主要难点在于现有合法养殖场的退养转产转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执法检查时,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对于需要转型调整的养殖企业相关配套的补偿、处置、转产政策措施尚未及时全面跟进和明确,很多养殖场处于卖不得、杀不得、必须养的尴尬局面,养殖户资金压力大,经济损失也较大,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根据国家发布的畜禽和水生动物目录名录,我们经过认真梳理,以食用为目的养殖的29种动物中有25种可以通过依法纳入畜禽和水生动物管理或者引导调整养殖目的等方式转型,需要退出以食用为目的养殖的动物有竹鼠、豪猪、果子狸、蛇类4种。退养的4种动物共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投资金额约372万元。”福建省林业局负责人说。
据介绍,按照《决定》关于支持、指导、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福建省一直在积极推进养殖场退养转产转岗。在落实扶持政策方面,经福建省政府批准,福建省林业局以省保护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工作联席会议文件形式下发以食用为目的野生动物养殖场退养转产转岗实施方案,实施退出补偿、优化贷款手续引导养殖调整、发展替代产业、加大就业帮扶、落实经准扶贫、加强综合利用、开拓增收渠道等8条扶持政策。
据悉,目前,福建省各地正按照“一场一策”,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养殖场规范、平稳、有序、有效退养转产和从业人员转岗。截至6月初,已有120家养殖场完成调整转型。
□ 本报记者 朱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