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闽宁镇》首映仪式,于12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赵永清、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陈立华、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陆亮、农业农村部规划发展司区域与扶贫开发处处长陈常兵、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副总经理黄群飞等领导,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与近千名观众共同欣赏了这部充满正能量的电影佳作。电影《闽宁镇》导演董玲,编剧胡瀚文、董丹蕊,主演姬他、曹馨月,摄像指导格日图,制片张安恬、宋薇,录音张磊等主创出席首映礼,为影片宣传造势。
影片《闽宁镇》讲述了在宁夏扶贫移民搬迁过程中,来自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移民和宁夏当地干部以及福建援宁干部团结一心,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在贺兰山下的戈壁滩,艰苦奋斗,建设起闽宁镇的感人故事。
为了真实反映扶贫移民搬迁的历史风貌,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导演董玲率领创作团队在2018年春节前9天,赶赴宁夏采风、调研。一回回推心置腹的交谈,一次次泪流满面的感动,完全沉入生活,充分汲取素材,在闽宁镇和西海固地区体验生活,令主创团队终生难忘。走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主创们走进了故事,靠近了人物,找寻到了影片主题和意义所在。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这里,被当地的贫困状态所震撼,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重点实施"移民吊庄"工程。习近平同志亲自给这个村子起名“闽宁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年多年来,闽宁村从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常住居民6万余人的闽宁镇,人均收入增加了20倍,成就惊人。
闽宁协作22年,闽宁镇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为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一个样板,是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20多年来,闽宁两省始终牢记对口支援是“两个大局”的重要体现,始终牢记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体现中国特SE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新。“二十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将输血式的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机发出蕴藏在当地群众之中的内生动力,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份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闽宁镇视察时曾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闽宁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SE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当下,影片《闽宁镇》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宁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很难找到符合剧作要求的拍摄外景地,先不说最初的闽宁镇从一片戈壁滩上拔地而起,不仅需要实地搭景和特技效果相结合,光是故事开头的西海固小山村,就让美术和摄影部门实地考察了六个县的二十多个村镇,日夜兼程,奔波数千公里,并积极寻求国土资源等部门、各县市宣传部门、电视台等单位的协助配合,请他们大力推荐偏远山村,经多方努力,最终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的大山深处选到了符合条件的场景。
电影是视听艺术,在思索视觉呈现的同时,主创们也献计献策,对影片的音乐风格提出建议。最终,宁夏籍音乐人赵牧阳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他的一首《侠客行》唱得高亢机昂,荡气回肠,唱出了闽宁镇第一代移民心中的那种悲怆与豪迈,和影片完美契合。
电影成败的关键是人物,人物塑造成败的关键是演员。作为一部展现农民群像的作品,选择演员的难度甚至超过了选外景的难度。一段时间以来,影视作品中偶像明星“小鲜肉”霸占了大众视野,浮华造作无病呻吟的风气有蔓延之势。文艺创作中有质感,有说服力的农民形象已经成了稀有动物。《闽宁镇》主创选择演员只有两个条件,演技好,像农民。青年演员姬他和曹馨月因为在电视剧《白鹿原》中的经彩表现,很早就被定为主要备选。王洛勇、尚铁龙等公认的德艺双馨的著名演员也纷纷入组。其它几位扮演移民的演员,有的是长期活跃在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有的本人就是真实的移民。
影片《闽宁镇》终于制作完成,初次看到完成影像时,尽管已经熟知剧请和人物,但主创团队成员仍然数度湿润了眼眶。
影片《闽宁镇》由著名导演董玲执导,姬他、王洛勇、曹馨月、尚铁龙、周波、张圣岳等国内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于12月6日全国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