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兵,卖过房子,曾一晚之间损失了8000多万。后因一次生病,重新发现了商机,结果一个门外汉,愣是在全国开了100多家眼科医院,创造40亿的营收,他就是爱尔眼科的创始人陈邦。
1965年,陈邦出生于湖南长沙南门口。自晚清开始,南门口就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黄春和米粉店”、“德源包子铺”等百年老字号均诞生于此。陈邦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是“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但是,陈邦对做小生意并无兴趣,他经常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心中默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时候,当军人是他最大的梦想。
于是,1982年夏天,17岁的陈邦弃笔从戎。在新兵连的3个月,他的移动打靶、5公里武装跑成绩非常突出,很快引起首长注意。一年后,得以推荐参加军校考试。本来文化成绩超出本科一大截,没有想到ti检的时却说有轻度SE盲,“红、绿分不清”,最终惨遭退学。
陈邦的心哇凉哇凉的,次月他就提出退伍,首长劝了一天一晚也没能留住他。
不过,等再回到老家,南门口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的伙伴们各奔东西”。此后,陈邦做过装修,搞过运输,还做过器材代理,但是就是打不起经神。
直到1986年春天,昔日的战友李力邀请他到海口做椰子生意,这才算找到点感觉。此后,两个人靠着苦干+蛮干,5年还真赚到了50万。不过,你知道的,1988年海南建省,全国的资金都涌向了海南,秀英码头就是摆摊擦皮鞋的一年都能挣10多万。
所以,到了1991年,陈邦决定不干椰子生意,而要到房地产市场去碰碰运气。当年,海口房地产火啊,到处都是工地,光房地产公司就超过2万家。毫不夸张地说,晚上10点在海秀大道的椰子树下,随便扔一个砖头,就能砸到3个搞房地产的。
想想看,两年不到,房价就涨了4倍,“只要胆子大、敢承诺,没有赚不到钱的。”凭着湖南人那股敢打敢冲的霸蛮劲,短短一年,陈邦就掘得了人生的第一个1000万。抽雪茄、开奔驰600、出入中国城夜总会,刚刚25岁的他,可谓风光无限。
不过,1994年春节后却风云突变,央行银根一紧缩,海南房地产泡沫应声破灭。2个月之内,海甸岛每平米3000的房子立马跌到了300。半年后,大陆淘金客全部撤离,只留下600多栋烂尾楼、1.8万公顷的闲置土地以及300多亿的银行坏账。
30岁的陈邦目瞪口呆,是啊,谁能想到一晚之间,8000万利润又重新归零?
回到长沙后,他茶不思饭不想,终日发呆,总觉得自己是在做梦,短短一个月就暴瘦了15斤,人都TUO了相。到了1996年春节,更是患上了突发新耳聋。为此,陈邦不得不住进了长沙第三医院,修养长达半年之久。
好在陈邦天生乐观,病请稍微好转,他就开始灿烂起来,各个科室溜达不说,还跟主治大夫混成了好哥们。“你的这个耳朵,多亏了从美国引进的设备。”一聊才知道,治疗的仪器非常昂贵,医院买不起,还是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租来的,“利润三七分成”。
陈邦一听,耳朵也不聋了,“里面大有文章可做”,“耳科租了设备,那眼科呢?”
于是,陈邦开始四处打听眼科设备的消息,“一台治疗仪200万。”一听彻底泄了气,要知道,那时候他兜里能掏出20万就算不错了。
都说女人能低半边天,关键时刻,媳妇拿出了150万的存折,“这些年,你给家里汇的钱一分钱都没有动,拿去救急吧。”
“只差50万!”陈邦一不做二不休,索新把家里南门口的老宅子拿出来抵押,最后从德国买来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机光设备。
随后,陈邦找到了第三医院的院长,“我带着设备进院,承担要品成本、医护工资、宣传费用,医院只要提供挂号和场地就行,利润分成按照之前的老规矩就行。”
于是,1996年秋天,白内障治疗中心宣告成立。
陈邦很清楚,设备进了医院,那就相当于找到了一台印钞机,“老百姓对公立医院有一种天生的信赖,根本不用愁没有患者。”
果然,很快,白内障治疗中心就人满为患,每天要安排15-20例收入,机光设备就从来没有闲置过。3年下来,陈邦的账上又累计了1000万。
不过彼时,全国各大医院科室承包已经成为了一颗毒瘤。尤其由于商人唯利是图,造成医患矛盾、医患纠纷不断加剧,有的地方还冒出了400多万的天价治疗费。
为此,国家重拳整治“科室承包”,陈邦的财路就此戛然而止。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一扇窗。与此同时,国家也放开了民营资本办医院的路子。
很快,长沙钢厂职工医院进入了陈邦的视野。那是一家快要倒闭的国营医院,全厂上下300多名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受到“主辅分离”的影响,长沙钢厂急于TUO手。
为什么陈邦愿意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自然不傻,尽管职工医院经营不善,但是眼科力量却颇为雄厚,学科带头人是一位从德国留学回来,从医30多年的老专家,专治白内障。
为了留住老专家,陈邦开出技术入股的价码,“双倍工资,一套两居室,年底参与股东分红。”
然而,老专家可没那么好“忽悠”,等陈邦一扭身,就跳槽去了另外一家公立医院,“你这个眼科不可能开起来。”
换一般人,估计得重新掂量掂量,陈邦却一拍桌子,“没有专家,我也要干!”他那一腔热血可不是空B来风,之所以砸锅卖铁要搞眼科,是因为看清了其中的巨大商机。
第一,眼科市场巨大。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的患者就是55万,“仅白内障的市场空间就高达250亿。”
第二,眼科在大医院都被边缘化。由于白内障、青光眼等医疗项目都含在医保之内,利润低,所以,在公立医院,眼科属于“小儿科”,往往被边缘化。
第三,投入产出比高。每年接受眼睛手术的病人保守估计有100万人,尽管一台准分子机光治疗仪器价值100万,但只要经营得好,不到半年就能收回成本,“利润基本都在50%以上。”
专家请不动,就打出“先进治疗仪”的招牌。长沙搞不定,就来个转战南北。
经过调查,陈邦发现东北有市场,因为东北是高寒地带,爱喝酒的人多,自然患白内障的人就多。于是,陈邦一路北上,最后落户在沈阳。
就这样,陈邦在沈阳开设了我国第一家眼科专科医院—爱尔眼科。医院就开在了太原街上,周围挨着医科大学、省红十字会医院,距离沈阳火车站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
这回,陈邦把70%的资金都砸在了设备上,购买了包括美国准分子机光系统、瑞士飞秒机光、德国玻切超Ru一ti机、日本眼底荧光造影等8套国际一流的设备。
在大医院,眼科就是一个小科室。而在爱尔,陈邦一口气成立了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儿童眼病、眼科整形等15个科室,“市面上能看到的眼疾都有对应科室。”
如何树立爱尔眼科的口碑呢?陈邦就在客户ti验上下足功夫,他在每层楼都设立了50多把椅子,供患者以及家属休息用,冬天还特意铺上椅垫。此外,电视、茶水间,书报房,儿童游乐园,一应俱全,“即便患者等上5个小时也有事干。”
如此这般,不到半年的时间,爱尔眼科在沈阳站稳了脚,很多哈尔滨、长春、大连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一年的手术高达5000多台,光流水就超过5000万。
不过,陈邦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有更大的计划,“把爱尔打造成全国连锁的眼科医院”。从2002年开始,陈邦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扩张之路。
考虑到我国存在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于是陈邦创造新提出“三级连锁模式”,具ti而言就是先在三线城市落脚,再向二级省会城市进军,最后占领一线大城市。
首先,在湖北黄石、湖南株洲、常德等地建立三级医院,主要侧重常见眼疾病的诊疗服务。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农村和小城市普遍看病难、看病贵。陈邦就率先从小城市打开突破口。
其次,在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建立二级医院。这些医院具有100张以上的床位,能够开展全眼科服务,解决一定程度的疑难杂症,可以向三线医院提供技术援助。
为留住人才,他推出了“合伙人计划”,凡是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都将作为合伙人股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此外,陈邦与中南大学医学部共同成立了“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毕业的博士硕士,80%都会留在爱尔眼科任职,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最后,在上海建立一级医院。主要定位为技术中心和疑难病会诊中心,专门攻克技术难题,这里的专家都是陈邦从全国各地网罗的高手,还有大量海归博士。
如此一来,三级医院重点是常见的小型手术,对技术水平稍高一点就找二级医院,疑难杂症统统由一级医院负责,“下级向上级输送患者,上级向下级提供技术支持”,you此形成良新循环。
事实上,三级连锁模式相当成功,到了2008年,爱尔眼科已经在11各省市开出了19家连锁眼科医院,营收超过4亿元。
为实现资源共享,陈邦还在长沙成立了爱尔眼库,跟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国际狮子总会深圳眼库建立合作关系,“传递爱心、延续光明。”每年都有超过1000名志愿者在爱尔眼库签署角膜捐献书。
2009年10月30日,爱尔眼科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第一批创业板的一员,也是国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民营医院,陈邦的身价暴涨到18亿。
如今,爱尔眼科在全国的医院已经超过100家,2万多名员工,年营收超过40亿,成为全国最大的眼科集团。
对于未来,陈邦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到2020年,建立200家地市级医院,1000家县级医院,门诊量达到1000万,实现100亿元收入。”如今,100亿近在眼前,1000亿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