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条件差,生活空间不断向城市边缘挤压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由于办学条件不达标,部分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属于办学“黑户”,学校不被承认、学生没有学籍,得不到财政资金支持,办学设施差,教师流动新大,课程开不满。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连生表示,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提出对接受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在办学用地和办学经费上提供支持,但很多地方政府实际支持有限。
记者采访发现,农民工子弟学校有一种特殊的“初二优生转学”现象:到了初二后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开始转学,因为大城市异地中考政策限制多,有望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被家长送回户籍地上学了。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曾带领课题组,针对北京10个区县50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866名初二学生连续5年进行调查。在1493名被成功跟踪调查的学生中,仅有不到6%的人上了大学,其中一半是三本或专科院校。
随着中心城区生活成本上升,农民工的生活空间不断向城市边缘挤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教授认为,城市内部不同地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造成“夹心层”儿童受教育条件变差。
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200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2014年,又将“两为主”提高到“两纳入”,即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但是各地政策落地效果参差不齐。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2010年为1167.17万人,2012年为1393.87万人,2014年为1294.7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比例,2009年为78.2%,2011年为79.2%,2014年为79.5%。
“可见,仍有两成多超过200万的流动儿童未能进入公办学校,只能在民办学校或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长期关注流动儿童教育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秦红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