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付费!
内容平台们的收费之旅
其实,“海贼-王路飞”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平台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规模效应和资本的压力下,开放是一个平台的必然选择。既然打开了窗户,蝴蝶和苍蝇就都会飞进来。从这个角度看,平台的自查、自净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比在乎气质的网友,平台的运营者面对的是经营压力。2017年年初,1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已超10亿美元的身价,都让人更直观地看到知乎的飞越。
主动求变,是活下去的第一步。于是,知乎开始接广告、推值乎、知乎live……不遗余力地尝试着各种内容变现的方式。行业垂直意见领袖的背书、机构号的入驻、资讯类内容的上线,有人戏称知乎变得像是“明日头条”。
慢了12年的豆瓣也决定不再沉睡。2017年,豆瓣上线“豆瓣时间”、推出“醒来”,加入内容付费的战场首期专栏为《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一共设置102期音频节目,定价128元。豆瓣依然是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爱好者的三角地,但莫名其妙的1分评论、毫无营养的口水,也让小清新的豆瓣收费之旅变得小心翼翼。
其他的平台也在野蛮生长。仅在2017年,36氪、喜马拉雅、得到都推出了付费频道,甚至连电商平台京东和搜索引擎百度也推出了类似的问答应用。付费问答、付费听讲、付费阅读轮番上场,当付费的时代到来,平台如何保持优雅的吃相?当知识付费的热潮渐渐褪去,回归到兴趣式消费和内容产出的本质的时候,这些喧嚣盛行的知识付费平台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