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近日,成都市民尧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咸丰十年”字样的英语教材在网上引发热议。这本书上面“乱码”对应着英文句子,书中不仅涵盖了字母、单词、短语的中文音标,还对世界各国的国名专设目录,展示了150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学习英语。
12月14日,记者来到尧先生家见到这本残破的古书,尧先生向记者介绍,自己本身也是一位文玩爱好者,平时也爱收集一些古玩,特别是纸质的文玩如房契地契等等,机缘巧合下在2007年收藏到这本书,当时没太注意,之后请教了专家才知道这是一本咸丰年间的英语学习工具书。
【同期】(成都市民 尧先生)因为我平时自身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对文字类特别是纸质类的文玩古玩比较有兴趣。收藏到这本书也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2007年的时候我在重庆工作,逛古玩市场的时候收藏的。当时一直把它当作是一本民国(时期)的书,没仔细拿出来细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拿出来读的时候我看到,属于咸丰年间的(书),后来请教了相关的一些这方面专家,他们认为这个是关于英语学习较早期的史料,他们觉得比较有价值。
【解说】记者仔细翻阅书后发现,绝大部分发音很不标准,与现实中的英文发音有较大差别。尧先生表示,读音差异大让自己也有点质疑教材的真实新和准确新。
【同期】(成都市民 尧先生)比如说春天,春季的春,应该是spring,它这个根据中文(音标)读出来就是司不林,它都只是进行简单的中文标注,有很多差异比较大。
【解说】带着尧先生的疑问,记者请教了成都市博物馆古文献专家杜康,了解这本书的由来和求证书的真实新。杜康表示,这本书是中国人最早学习英文的教材之一,但由于是用于江浙一带的商会对外沟通使用,所以发音与现在的普通话有较大差异,这本书仍旧具有较大的文化意义。
【同期】(成都市博物馆古文献专家 杜康)这本确实是一本清代古籍,是当时英语学习的教材,但这个教材不是用于学校学习,主要是用于当时一些商会,咱们现在读的字都是普通话,当时它是用江浙一带的话,就是现在的吴语,主要是那边的语言翻译的。这本书确实是中国人自己编写学习英文教材方面算是最早的之一,因为它也反应了中国人最初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方式,所以在这个方面有很大的文化意义。
吕杨 成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