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西都昌11月20日电 题:鄱阳湖渔家的水上生活
中新社记者 王剑
对鄱阳湖渔民詹氏兄弟而言,一艘船,就是一个家。吃、住、行、工,都漂泊在水上,船,不仅仅是捕鱼的工具,更承载着家人的生活和梦想。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吟咏的“鄱阳湖上都昌县”拥有鄱阳湖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具备典型、完整的内陆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是鄱阳湖区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县份。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们靠水吃水,漂泊水上。
11月18日一大早,船老大詹太森上岸买了蔬菜、猪肉,又在渔船上布置伪装网。今天有客人租了船,要去离码头15公里外的朱袍山拍摄蓼子花海和候鸟。
由于枯水期比往年来得早一些,鄱阳湖上的蓼子花开得格外园丽,眼下又值候鸟在湖区越冬,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赏拍照。蓼子花最美、候鸟最多的水洲需要摆渡,心思活络的老詹看准商机,带着弟弟小詹干起了“服务业”。
“一年里有小半年在船上度过,风吹日晒,一年下来总也有个10来万块钱。”拍鸟客上岛拍摄的休息时间,老詹点上一支烟,在船头与记者唠起家常。“往年只能靠捕鱼,湖区几个县的渔村经常打架,现在干旅游业也能赚钱。”
“儿子们读不进书都已成家,两个女儿都念了大学,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说到儿女,老詹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狭窄B仄的船尾,鱼香味袅袅传来,两位主妇正在做饭烧菜。
不同于海边男人捕鱼女人持家的传统,鄱阳湖的渔民一般都是夫妻档,女人们不仅要帮助丈夫打渔,还要承担各种后勤工作。于红英打小生活在陆上,嫁给小詹20年,做起事来已经驾轻就熟。
客人拍摄归来,船头摆个木板就是桌子,炖草鱼、红烧鲇鱼、辣椒炒肉、小炒青菜。客人们频频夸赞鄱阳湖鱼鲜美可口,于红英们却只吃猪肉和蔬菜,“网撒下去就有鱼,再鲜美都吃腻了。”
时近黄昏,渔船回到距都昌县城不远的一处码头。
码头之于渔民,犹如城市社区之于市民,是信息交流、物品买卖、请感互换的重要场所。傍晚,正是码头一日里最喧嚣的时候,渔民把一天的收获交售给收购商。
这几天,鄱阳湖水位上涨,几艘渔船的活水仓里满是鲤鱼、鲢鱼、草鱼、胖头鱼,个头不小,上秤一约,收入自然也可观。这些湖鲜将被运送到中国大江南北,进入餐馆、超市、千家万户,成就鄱阳湖的美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