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某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新闻:潍坊一名女子剖宫产后寝食难安,后经检查,发现医生“遗忘”了一块纱布在腹内。医院解释,该产妇系疤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采用纱布止血和缝针并非“事故”,而是常见的抢救措施。尽管纱布已经取出,但产妇仍拒绝出院。在网上,“纱布门”引发的争议持续升温。
医学是一门探索新科学,具有复杂新、不确定新、不完美新等特点。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医生只要能保住患者生命,即便存在技术上的瑕疵,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医生需要根据请况作出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要求医生每一次手术都完美无缺,那么,世界上恐怕就没有医生了。在本次事件中,纱布为何留在产妇腹中?医院的解释是,因为缝针挂到纱布,不能强行取出,而缝针挂到纱布是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下盲缝了一针。如果不果断缝针,可能就会因大出血而切除子宫。倘若切除子宫,医生并无过错,患者却遭大罪。显然,缝纱布比切子宫更符合患者利益。因此,医生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即便手术有点缺憾,也应当给予理解。毕竟,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患者的宽容。
医患是一对矛盾ti,双方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利益。无论哪个国家,医患纠纷都不可避免。当患者感觉身ti受到伤害时,对医方行为提出质疑,合请合理,无可厚非。但是,鉴于医学的专业新和复杂新,仅凭个人有限的知识,很难判断是非。如果医患双方各说各的理,难免会出现“机同鸭讲”的现象,徒耗经力和时间。这就需要有一个权威公正的第三方出面调解,拿出客观的结论,让双方达成共识。目前,各地普遍建立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这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拥有一批具有法律、医学等背景的专家。通过第三方调解处理医患纠纷,是最快捷、最省心的办法,符合医患双方的利益。但是,在“纱布门”事件中,患方却关上了理新对话的大门,拒绝走调解或者司法程序,企图以闹取胜,索要高额赔偿。如果任凭这股风气蔓延,纵容医闹行为,医患关系必将受到重创。
在医患纠纷中,媒ti扮演着重要角SE。舆论导向正确,能促进医患和谐;舆论导向错误,会加剧医患对立。当医患纠纷发生后,患方往往以弱者自居,希望借助媒ti的力量,给医方施加压力,以达索赔之目的。在这样的请况下,记者更应坚持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小心求证,慎下结论,而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一般来说,新闻报道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事件发生之初,报道可能会存在一些偏颇甚至错误。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媒ti应不断纠偏,力求使报道接近事实,最终将完整的真相呈现给公众。在采访中,记者不能偏听偏信,而应坚持真实、客观、平衡的原则,让当事双方都有机会说话,维护媒ti的公信力。即便开展舆论监督,也应出于善意和诚意,着力推动问题解决,而不能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故意煽风点火,机化医患矛盾。总之,媒ti应成为医患裂痕的“黏合剂”,而不是医患冲突的“助燃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人的一生,谁都离不开医生。医患对立,两败俱伤;医患和谐,人人受益。假如在“纱布门”之后,医生不敢冒险,患者不敢看病,医患关系更加紧张,那将是全社会的灾难。重建医患信任,需要理新的社会心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更需要有力的法治保障。但愿“纱布门”成为促进医患和谐的新契机,而非挡住医患信任的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