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圈”的中老年患者:
“学了几次还是搞不懂”
在北京多家三甲医院挂号现场记者发现,由于行动不便、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等原因,一些中老年患者不会草作“高大上”的自助挂号系统,依然倾向传统窗口现场挂号。老年患者黄友忠向记者唠叨:“我记新、听力都不行,‘自助挂号’‘微信挂号’‘银行卡绑定’这些玩意儿学了几次还是搞不懂,特焦虑、急死人。”
记者在暗访时还发现,有的患者不知医院有除窗口排队以外的新挂号途径,有的不清楚挂哪个科室,还有的干脆被眼花缭乱的挂号方式整“蒙圈”(晕)了……
“当前大型三甲医院就诊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占比高达60%至70%。”北京市医管局副局长吕一平直言,“一些大爷大妈去医院看病时只带医保卡和零钱,不带手机和银行卡,因此对移动端挂号,其一没工具,其二接受有困难,反倒觉得窗口挂号更踏实。”
记者调研发现,由于医院导医标识不清、卡片设置混乱,面对眼花缭乱的挂号新方式,不止中老年人,就连一些年轻人也不知所措:有的患者每到一家医院就得办新卡,各医院不通用,以致兜里揣着一叠卡片;有的医院没有新挂号方式流程标识,导医人员或在服务台、或在挂号处、或在医院外,患者很难找。
于鲁明坦陈,“各自为政”让各医院成为信息孤岛,挂号系统与流程难以统一,“外地患者一辈子可能只来北京看一次病,不能让他们没快乐感、没方便感,只有麻烦、难题”。
北京市医管局在市属医院正陆续推行增设专供老年和残疾患者的综合服务窗口及自助机具、患者子女手机绑定微信院外挂号等“帮老助残”六项举措。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介绍,为实现经准挂号,该院正开发就医导航系统和辅助分诊系统,既能通过病征提供挂号指导,也能通过疾病名称选择专科挂号。北京口腔医院院长白玉兴说,牙科划分很细,该院已出资设立免费初筛诊室,确保患者与专科医生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