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最终由曹草、刘备、孙权三家势力三分天下。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分裂,最终又是由司马家族一统天下。
而司马家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人,离不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努力。司马懿隐忍多年,在高平陵发动政变,初步掌握了曹魏的权力。司马懿死后,就由他的长子司马师继续掌控曹魏的权力,为了司马家的事业而奋斗。但等到司马师死后,司马师却没有将家族的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反而是移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司马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司马家并没有完全掌控曹魏政权
司马懿虽然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夺了曹爽的权力,成为曹魏政权的高层人物,看似司马懿成了绝对的权威,但其实曹魏政权内部还有诸多反对司马家的声音,并且还有很多人拥护曹魏宗室,司马家要想完全控制曹魏政权,就必须清除这些反对势力。所以在司马师执政的时期,曹魏的皇帝曹芳就打算联合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除掉司马师,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不过他们的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司马师发现了,于是乎曹芳被废黜,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被灭了三族。
废掉曹芳之后,司马师就想立一个更利于自己控制的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要求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史书上记载司马师争执不过,最后由曹髦当了曹魏的新皇帝。
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诸父,于昭穆之序为不次,则烈祖之世永无承嗣。东海定王,明帝之弟,衣立其子高贵乡公髦。帝固争不获,乃从太后令,遣使迎高贵乡公于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晋书》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司马师无法随着自己的心愿选择下一任曹魏皇帝,明面看是因为郭太后反对,其实是司马师并没有完全掌握曹魏政权,还有诸多反对势力。朝廷内部没有被司马家掌控,朝廷外部也是频频出现问题,那就是知名的“淮南三叛”。
第一叛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淮南地区的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想要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以此来反对司马懿,不过被司马懿平定。第二叛是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在司马师废帝之后,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不过这场叛乱也被司马师轻松平定。
第三叛则是诸葛诞在司马师死后,为了自保,在公元257年,跟东吴联合,对付司马昭。不过这次叛乱还是被司马昭轻松平定。这就是淮南三叛,这几次叛乱表现出曹魏内部还有一些反对司马家的势力,所以司马师临终之前必须寻找一个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才能保住司马家的家业,而一直跟着司马懿、司马师后面历练的司马昭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够镇得住场子的人。
二:司马师没有儿子,而养子又太过年幼
司马师跟他的妻子夏侯徽一共生有五个女儿,可惜就是没有儿子。不过司马师毕竟是司马家的嫡长子,将来的家业也是需要儿子继承的。于是司马昭就把自己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公元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攸才十岁。十岁的孩子能做成什么事,而且司马攸还是司马昭的亲儿子,司马师过世后,什么事请都由司马昭说了算。所以司马师为了司马家族的未来,就果断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了司马昭,毕竟不管是司马昭还是司马攸,都是司马懿的后代,都是为了司马家的利益着想的,而司马昭毕竟更年长,更能成事。而事实上,司马昭接过司马师的位置后,进一步铲除曹魏集团的反对势力,并且也走上了封王,加九锡的专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