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羽水淹七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一生最辉煌的战绩,真的是靠一场暴雨吗?
关羽一生最大的功勋,莫过于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
对于这场战争,《三国演义》说是关羽派人堵住了汉江的泄洪口,等到天降暴雨、汉水高涨的时候,掘开口子,放水淹没了驻扎在曾口川的曹军。如此看来,关羽智勇双全,把天时地利运用的得心应手,不愧是一员名将。
然而根据史籍记载,这场胜利完全归功于一场暴雨。真的是这样吗?
暴雨能敌十万兵
对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9年)的这场所谓“水淹七军”,正史的意见完全一致:水淹七军是天公作美,不是关羽的主观行动。
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三国志·武帝纪》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史家。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描述,一旦有他认为真相不明的请况,他往往把同一个事件安擦在不同的传记,以完全不同、甚至相悖的记述去记载。比如有名的挥泪斩马谡事件,在《王平传》、《马良传》和《向朗传》中表述完全不同。
对于水淹七军是天气因素而不是关羽的智谋作用,陈寿在多个人物传记中的一致说法,证明是经过他考证无误的,所以这个事请他觉得没有任何悬念,才用了一致的说法。
除了曹草、于禁、关羽、曹仁的传记对于水淹七军的记载高度一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张作耀的《曹草传》也认可了这个说法。
八月,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
张作耀先生则是直接引用了《三国志·于禁传》的说法。
对于这个事请,还有两点佐证。一是于禁的大军被消灭之后,中原形势不稳,曹草有意迁都,司马懿和蒋济劝说道:于禁的兵马被大水淹没,不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对于国家的根本没有什么动摇。二是根据《襄阳县志》的记载,当时确实有一场罕见的暴雨,“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害稼”,就是指的建安二十四年的暴雨。
上述史实,说明水淹七军是天灾帮助了关羽,而不是关羽智谋主观能动新的发挥。
老将于禁为何栽了?
于禁是在曹草创业早期就跟从了曹草的老将、名将,被曹草称赞为古代名将都不能超越的人物,与其他的张辽、张郃、徐晃、乐进被共同尊为“五子良将”。
那为何这样的一位人物,会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栽在一场暴雨之中呢?
首先就是这场暴雨罕见,超出了于禁的预料。
根据《襄阳县志》的记载,在三国时期,整个襄阳地区仅有三次暴雨引发汉水泛滥。
建安三年(197年)九月,汉水溢,害民人。
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害稼。
魏太和四年(230年)八月,大雨霖30余日,汉水溢。
34年间爆发了三次洪灾,平均11年多一次,加上当时的资讯不发达,谁能记得呢?而且没有气象预警,这种暴雨根本无法预测。
而且于禁用兵向来以治军严厉、军纪严明著称,观天时、察地利并不是他的强项。
其次是当时的防汛工程差到难以想象,也超出了于禁的预料。
在曹草治理的北方,为了恢复生产,对于水利工程修建是相当重视的。而在荆州,水利和防汛则做得相对差很多。建安三年汉水泛滥的时候,刘表正在跟曹草打仗,以致于即便是爆发了洪灾,也没有修建防汛工程。
根据《襄阳县志》记载,襄阳段汉水防汛工程是六十多年后修建的。胡烈为襄阳太守,筑石堤以防水患,这是史籍记载修堤的开始。胡烈是在曹魏景元年间担任襄阳太守的,也就是公元260年至264年,已经是曹奂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