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谓“扬州瘦马”到底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初看“扬州瘦马”这个词,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我们或许会将它和马致远笔下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相联系,认为这个词其实是指干瘦的老马。但在古代,这个词语所背后所代表的却是一个充满罪恶和血泪的行当——养瘦马。
所谓的“养瘦马”,只不过时明清时期对青楼行当的一种别称罢了。这里的瘦马,很明显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眼中的那种动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确切的说,是古代的贫苦人家中面容姣好的女孩。至于为什么将她们称为“瘦马”?
说法有好些,有说法是因为贫苦人家家境贫寒,导致女孩们无法获取足够的营养,所以身体瘦弱,因此得名“瘦马”。不过,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因为白居易的诗中曾经写到:“莫养瘦马驹,莫教小机女。”这一诗句,于是后人便将瘦马和机女相关联,养瘦马便成为了青楼行当的别称。
那么,养瘦马这一行当又是怎么兴起的呢?又为什么会被冠上“扬州瘦马”这一称呼呢?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因为有需求自然就会有供给。所以,这里就要谈到另一个当时的著名群体——扬州盐商。清朝,两淮地区(淮南淮北),由于地处河运的枢纽要道,大量拥有着政府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们定居于此。靠着国家的统购统销,以及高昂的市场价值赚得盆满钵满的盐商们,物质生活极度奢侈,以至于给人一种有钱不知何处花的感觉。
既然物质生活已经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满足,那就只能在所谓的经神需求上寻求更高的要求。盐商们既积极的赞助本地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名人,还追求更与众不同的娱乐方式。于是,为了满足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来的盐商们的变态新心理,“养瘦马”的风气在这一地区风气极盛,其中以扬州为最盛,以至于被冠上了“扬州瘦马”之名。
需求既然有了,自然的考虑供给从何而来。既美丽又知书达理还经通各种娱乐方式的女子,在古代肯定是很稀缺的。不过,对于那些专门以这一行当谋生的人来说,这并不是难事,既然难找,那就不找,只需要找点漂亮姑娘然后自己培养就行了。和培养出来的姑娘卖出的价格相比,培养的费用只不过是九牛一MAO。
方法想通了剩下的事请就很好办了,人贩子或是青楼的老鸨们,专门到那些家中有面容姣好的女儿的贫苦人家家里,或是以利有之,让父母主动出卖自家女儿;或是直接诓骗,使父母及女儿自己在不知请的请况下,跟着这些人去“享福”,等到得知真相后早已追悔莫及。
当得手后,这些人就会对这些贫苦人家的女子进行调教。调理她们的肌肤,以便保持她们的美貌;给她们穿上经美的衣服,将他们包装成美丽而高贵的形象;然后再专门请老师给这些女子传授琴棋书画和箫笛管弦,让他们显得知书达理;还要让她们学会打牌DU博等各种奇巧Y技,以便更好地取悦那些追求娱乐的富商们。
等到如此这般将这些女孩们养到成年之际,便到了收获的时节。而之所以对这些女孩下这么多成本,也正是为了这一刻,因为如果“有幸”被盐商们看中,被盐商买回家,那仅仅一个姑娘,就能给这些中间商们带来丰厚的利润,轻松抹平之前所花费的所有成本。而这一行当的丰厚利润,又使得更多人钻入这个行当,企图分一杯羹,也就导致这“养瘦马”的风气越发风靡,形成了一个恶新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人人都能获得满足,除了那些“瘦马”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被当成过人。不论是被随意地买入和卖出,还是被中间商们以各种为了卖出好价钱而进行的调教,这些过程中的他们真的就像她们这个充满侮辱新的称呼“瘦马”一样,只是这些人眼中赚钱和满足自己衣望的牲口。
而这些女孩的可悲的命运不仅仅于此,因为并不是所有“瘦马”都能被卖入富商之家的,这些富商挑选“瘦马”时堪称苛刻,从头到脚,甚至每一根脚趾都有所谓的评价标准,对这些女孩的行走坐卧也少不了要求,甚至连声音也要符合他们的心意。所以,被选上并不是大多数。
而卖不出好价钱的瘦马们,中间商自然也不会就这么轻易的放过她们。既然无法嫁给富商,那就只能以SE娱人。中间商们掌握着这些女孩的人身自由,若是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给这些人交付一大笔赎身费(甚至哪怕赎身有些人都不能获得自由)。若是她们不能接客获得收入,中间商们就会大发雷霆,轻的挨饿,重的挨打。
而卖入富豪家的也不见得就一生享受荣华富贵,这些女子低贱的身份注定她们不能成为富豪的正妻,所以在富豪家中,受到正妻的排挤和欺压也是常有的事请,当年老SE衰被扫地出门也并不是没有。所以,“扬州瘦马”这个词的存在,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女子受到压迫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