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吕不韦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历史上的吕不韦,饱受争议。有的人说他是个投机的政治家,用商业的一套来搞政治。有的人说他私生活混乱,甚至到现在还流传着他和秦始皇嬴政关系的种种传闻。
但是,历史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个方面。如果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看,吕不韦是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思想和理论对秦国统一中国以及秦帝国都产生的重要影响。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提到吕不韦,很多人就会自然地想到《吕氏春秋》,这部又他召集门客编纂的书。有的人说,吕不韦就是一个“捡漏王”,把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整合一下,就形成了这样一本书。其实,“捡漏王”这个说法,有点“污名化”了。
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吕氏春秋》时,秦统一中国的趋势已经愈发鲜明。因此,作为一个敏锐的政治家,他注意到了为这个国家思考治国方略的重要新。
对于《吕氏春秋》的学术思想,汉代的班固把他列为了“杂家”,此后很多人也用“杂家”来评价吕不韦的思想。但是就是这“杂家”两字,也是充满了学问。
如果看不懂“杂家”二字,很有可能就会简单地把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当作是对先秦思想的大杂烩。其实不然,杂家的思想融汇了百家思想的经髓,从而成为了一家之言。
《吕氏春秋》对百家的融合发展
先秦时期的百家思想非常庞大,我们仅从儒、法、道几家,来看看《吕氏春秋》是怎样融合发展的。
1.儒家
儒家讲究德治,《吕氏春秋》也是非常认可这一思想,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立德。此外,民本也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吕氏春秋》中认为,君主要善待民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2.法家
秦国非常重视法家思想,尤其是商鞅变法,更是强调法的重要新。只不过到了吕不韦的时期,他发现了社会趋势的变化,也看到了一味强调严刑厉法的弊端。因此,他发展了法家思想,主张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法治思想。君主的统治更需要德法结合,刑罚与德赏要相辅相成。
3.道家
道家主张无为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吕不韦重新提出道的思想,同时也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吕氏春秋》主张君道“无为而无不为”,不是君主什么都不做,而是说君主要不要包揽本该由臣下来做的事请。
《吕氏春秋》的历史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的同时,各家思想之间是存在着排他新的。在吕不韦为秦相的十余年间,他看到了秦国统一的大趋势。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思想从分流走向统一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吕氏春秋》的诞生,让先秦时期各家思想逐渐走向合流,在相互争辩的过程中,补短取长补。通过吸收百家思想,从而建立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也为即将统一的秦帝国提供了一套的治国方略。
兼容百家的吕不韦,为何没有落得好下场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免除了相邦职务,回到了河南封地。一年后,吕不韦被B无奈,饮鸩自杀。吕不韦的悲惨下场,和他祸乱宫闱、身居高位不无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为秦帝国献上的治国方略《吕氏春秋》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君主意志相违背的。
比如,吕不韦主张的君主无为。他不仅反对君主的专权,甚至提出了兴义兵来铲除暴君。从这一点来看,哪个皇帝能够允许臣下有这样的思想。再比如,吕不韦对法家思想的改良,也是与崇尚历法的秦国思想向左的。虽然他看到了严刑厉法的弊端,但是秦国毕竟是靠以历法为根本的变法图强的,一时间就要君主德发并用,也是触及到了统治者的痛处。正是这些为政思想上的冲突,把吕不韦最终推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