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妇网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娱乐 | 厨艺 | 历史 | 星座 | 亲子 | 长发
当前位置:美妇网 > 历史 > 事件 >
在古代获取功名后就能当官吗?科举制度流程是什么样
更新时间:2021-03-17 15:25

  古代科举制度流程如何,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科举制是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它虽然不是古时唯一的入仕渠道(在一些朝代,权贵有“恩荫”这一快车道),但却几乎是寻常人在和平时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

  所谓学而优则仕,封建统治者设立科举制的初衷,就是为了为王朝选拔官吏,但并不是每一级功名都能当官。这一制度就像一个设计经密的游戏,吸引人们趋之若鹜、一级级的为达到更高目标而埋头猛练。至于其难度,在笔者看来,如今的高考、公务员考试在它面前都像小儿科。

  按照如今史学界公认的结论,科举制创立于隋代,并在后世逐渐发展完善。在每个朝代,科举考试的程序、内容其实并不一样,下面以基本定型的明清为例,系统梳理下这一制度的基本套路。

  首先说明一点:科举分为正科、恩科。顾名思义,前者是常规举办的科举;后者出现于宋朝及后世,指的是朝廷遇上重大喜事时增加的一次考试,让广大士子多了一次机会,是皇恩浩荡的体现,所以称为恩科。

  咱们都知道,正式的科举考试等级分明,由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但想要参加最低级的乡试,必须先获得秀才的资格,这就是传说中的童试。

  但童试并没有它的名称看起来这么简单,它分为县考、府考、院考三大步骤,每三年举行两次。名额也非常有限:大县约三四十名,中县二三十个不等,小的县只有十多个。这比如今的高考录取名额其实少了许多。

image.png

  县考(县试)大多在二月举办,参与者首先要前往所在县的礼房报到登记,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家族履历等资料,跟现代社会差不多。为了避免出现冒名顶替、虚假信息等现象,报名者还要取得本县生员的担保;此外,在守孝期间是不能报名的。

  在报名手续完成后,县考正式开始。场地由所在县衙提供,主考官当然是知县大人。县考一共分为五场,前三场分别是:正场、初复、再服,第四、五场都叫连复。至于考试内容,主要包含八股文、诗词歌赋、经纶、骈文等等,难度比如今大得多。

  县考第一名,被称为“县案首”。只有通过了县考,才能参加随后的府考;未能通过的,不好意思,请打道回府。

  府考也叫府试,基本在四月举办,也要像县考那样登记信息、找人担保。相应的,主考官变成了知府。

  府考分为三场:帖经、杂文、策论,考核的内容分别对应记忆能力、写文章水平、对政治事务的见解。府考第一名,称为“府案首”,只有通过府试才能参加院试。

  院试也叫章试,当然也免不了登记、担保等手续,主考官变成了各省的提督学政(相当于明代的“提督学道”),考试场次再次经简,分为正场、复试。

  院试第一名,称为“院案首”;只有通过院试,童生才能成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可以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如果不能通过,那就永远是童生,不管年龄有多大)

  由此可见,想要成为秀才,其难度已经不低于如今的高考。所以咱们可不要动不动称呼“穷酸秀才”,对于这种古代的“大学生”,咱们要保持基本的尊重~

image.png

  成为秀才/生员后,不仅具备了参加正式科举的资格,身份也已经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了。

  但他们并不能当官,只是可以自己开设学校、教育童生,也就是能够授业传道解或、由此赚钱维生了。不过,秀才想要参加下一级的乡试,还得经过由学政组织的岁考、科考。

  乡试每三年一次,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办,所以也称为“秋闱”。它由各省组织,分为三场,第一场考核生员的四书五经知识,一共要写七篇八股文!每篇字数至少要超过200。看起来篇幅不长,但咱们要明白,那可是文言文。

  第二场则是考“试论”,也要完成七篇文章,内容相当于如今的公文写作,每篇文章也在300字以上;

  第三场则是五道试策题目,目的是为了考察生员是否了解时政要闻,对国家大事是不是具备清晰的认知和见解。

  乡试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至五名为经魁。

  通过乡试的秀才就成了举人。但是,成为举人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当官,而只是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并且可以参加下一年举办的会试。

  乡试的通过难度、举人功名的珍稀程度,可以参考“范进中举”。而下一年的会试难度自然更是水涨船高。

  会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举办,所以也叫“春闱”,组织方是国家级的礼部。它也分为三场,每三天一场,考试内容跟乡试大同小异。

image.png

  通过会试后,举人就升级成了“贡士”,第一名则称为“会元”。只有具备了贡士资格,才能参加由皇帝组织的殿试。

  殿试既然是由天子举办,那规矩自然跟之前的考试不一样。其全部流程都在一天内完成,在考试之前,先要经过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必须按部就班的流程,其后才下发由皇帝亲自出的考试卷。

  考试内容只有一项:策问,可以理解为回答有关政务、经学的问题,篇幅大多在2000字左右,想要获得较高评价,不仅要言之有物、辞藻过硬,字也要写的非常漂亮。

  殿试发布结果后,通过的人员分为三等,也就是一、二、三甲,一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大多在100多名,三甲200多,这些人都被称为“进士”。

  以上都是文化类的科举内容和流程,在大多数朝代还有武科,流程也包含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内容不仅包含骑、色等个人技能,还要考核与试人员对各类传统兵法的掌握与理解。

  严格来说,古代的科举不是今天的高考,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而是为了遴选官员,所以更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但是,当上了举人、贡生、进士,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当官,他们只是获取了功名、具备了当官的资格。

  那么,各级功名有什么好处呢?

  先看看入门级的秀才。秀才不可能当官,他与老百姓的区别在于能享受很多优待,比如屋门可以比寻常人高三尺,所戴的帽子也跟寻常人不一样,会多一个顶子;见了县太爷,秀才不需要下跪,就算他犯了罪、需要动刑,那也得先行上报政府、革去了功名才能对其下手。

  举人这一称呼来源于“举孝廉”,所以这一身份可以理解汉、魏的孝廉。举人具备当官的资格,但机会比较渺茫;想要提高入仕的几率,只有继续参加会试、殿试。

image.png

  贡生跟举人也差不多,而最高级的进士就比较特殊了,一甲大多进入翰林,二、三甲可以经过专门的考试,担任给事中、中书、国子博士等中央职务,或者到地方州县当官。

  从难度上来说,科举制度比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难得多。据不完全统计,在科举制延续的上千年中,历朝历代共由此选拔了上千万名官员,其中的进士只有十多万,可见其难度有多高。

  在作用和意义上来讲,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大里程碑式革命,相对于容易形成阶级固化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它让大量寒门知识分子获取了进入仕途、甚至拜相封侯的机会,培养了无数青史留名、功勋赫赫的杰出人才。在绝大部分时期,这一制度无疑是进步、积极的,也是中国古代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人文和制度保证。

  但随着封建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TUO离于时代,演化成“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做官而考试”,不但不能促使社会进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束缚思想、禁锢思维的反动工具。

  这说明,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时代特征的产物,想要保持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关键词:古代,获取,名后,就能,当官,科举,制度,流程,什么样,古代
>>>
>>>
频道热点
人物
秘闻
故事
解密
  • 武则天被B退位,她为何能安稳活到去世?
  • 蓝玉为什么不反朱元璋 蓝玉造反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 为什么有些人质疑安德海是假太监?有哪些证据可以表明?
  •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他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是什么?
  • 修长高大、丰满白皙:春秋时的美女标准
  • 民间传说:祝融镇守南方衡山的故事
  • 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到底是福利还是灾难?为什么这么说?
  •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何古人都是“千杯不倒”?
  • 网站地图 | 高级搜索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443728838@qq.com
    管理员QQ:443728838 赣ICP备180149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