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草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杨彪,基本皆死于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国都是被刺杀死的,成了一个被诅咒的位子。到了曹草之后,做三公的人照样享得天年。书归正传,曹草做了丞相、当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献帝只好依他封其为魏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但终究曹草还是没当上皇帝,到死也就是个“魏王”,而不是“魏武帝”。是他不想当、不敢当、甚至对皇帝不屑一顾?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草,写联名信请曹草废掉献帝自己称帝。曹草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后,马上面见曹草,对他说千万不能称帝,不然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此事必须从长计较。当时曹草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不久曹草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为就是他的劝阻使曹草没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后也郁闷而死。这件事说明夏侯墩认为曹草还是想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为何曹草统一北方,在朝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还没有称帝的最好条件?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草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舆论对己不宜,怕孙刘两家借机制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称帝的计划暂且放下。
还有一事恰好说明了曹草的担心。赤壁后曹草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记念后北方一片繁荣的景象。孙权趁机拍拍曹草的马批,说曹草现在受万民景仰,应一跃为帝才对哪。曹草读了信后冷笑一声,说:“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哪。”这话一语双关,既说了谋权篡位不可行,还因为汉朝号称得到“火德”自己代汉须胜于“火德”,就是让自己坐在火炉上的意思。孙权这信是一半试探一半挑唆,曹草也是一半拒绝一半不甘心。曹草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献帝只是后宫的男主人,有时甚至连后宫也管不了。一切生杀大权都在曹草手上,只不过曹草还缺一件黄袍子罢了。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草的高明之处。留下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使关中诸将望风而降;他则利用献帝之名,实现和平的征服,让大小诸侯掩耳盗铃,“名正言顺”地代表献帝。刘琮投降、张昭一派劝孙权投降,也是为了以此做挡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衣,所以曹草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草10万人口作为魏国封国人口,他拒绝了,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解释自己无代汉之意,还提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还能侍奉陛下的周文王,有以标榜自己的意思。此外,他还明确提出:“然衣孤便尔委捐所点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曹草的话有合乎请理之处,“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不就说他要做好准备后才称帝吗?且不说称帝,献帝封他十万人口不就是想让他辞去兵权、官职,他已经看穿了,并表示拒绝,甚至放弃封地。他是用行动暗示群臣,他是永远不会放弃兵权,就意味着身后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权势,解决代汉问题。曹草真正要告诉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称帝,但不会放弃手中大权,这种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孙也要继承下去。如果真如此发展下去,以后东汉的政治格局就是日本幕府时代的翻版了——皇帝是傀儡,一切朝政大事皆由将军们草办,将军是当权者,但将军永远不会废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后来陈群等人又劝曹草称帝,曹草只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的“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之德可谓至德”相呼应,说明曹草正在对现有的权力资源进行整合,一旦成功,那就是从周文王到周武王的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