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亡于魏而晋又代魏,晋武帝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大军攻破吴都建康(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被封为归命侯,至此三家归晋,天下一统,恢弘磅礴的三国时代结束了。刘禅和孙皓虽然都是亡国之君,但是殊途同归,两人都得到了善终,孙皓并没有被杀,但是亡国之君的待遇却远不如刘禅。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吴国自吴大帝去世以来,吴宫便兵戈连连,内乱不断。孙皓是吴大帝孙权废太子孙和的庶长子,从小便深得祖父的喜爱,还给他起了个“彭祖”的名字。赤乌三年(250年),其父太子孙和在与鲁王孙霸的储君争夺中遭到废黜(史称“二宫之争”),被贬为藩王迁居外地。建兴二年(253年)吴国宗室孙峻发动政变杀死掌权的孙和妻舅诸葛恪,孙和被赐死,小小年纪的孙皓遭此变故,新格变得的安静沉稳。
孙休即位后,孙皓被封为乌程侯。吴景帝孙休去世后,皇子年幼,当时蜀汉为魏国新灭,交趾又发生叛乱,吴国形势不容乐观,幼主当国,恐难处理军国大事,立一个较为年长的君主成为吴国眼下的当务之急,二十三岁的孙皓,就这样幸运的被拥立为帝。
永安七年(264年)二十三岁的孙皓被正式拥立为帝,改元元兴。孙皓初登大位,颇有一番作为,懂得抚恤人民,不仅开仓济贫,还减省宫女,杜绝奢靡,一时被誉为明主。然而在这些表象之外的孙皓,在权力稳固之后,便本新尽露,粗暴骄盈,暴虐治国,酒SE无度,导致人心尽失。吴国在他的统治之下,国势日衰,已经显露出亡国之象。
此时魏国也正在经历一场王朝更替,掌握魏国大权的晋公司马昭灭蜀之后很快去世,晋王世子司马炎代魏建国,改国号为晋。此时三国中魏蜀已亡,只剩下吴国苟延残喘。晋武帝司马炎志在统一天下,为此做了十年的准备,终于在天纪三年(279年)起兵二十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吴国坚持抵抗了一年之后,穷途末路的孙皓最终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壁牵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向西晋伐吴主帅王叡投降,吴国至此宣告灭亡。
孙皓投降后,还写了不少的劝降书给臣僚们,叫他们放弃抵抗,等待晋军接受,这一举动让王叡大受感动,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皓自知国亡在即,与其做无谓的抵抗,不如顺应时势,也能给自己留个后路。
一代暴君被送往洛阳后,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接见,被赐号为归命侯,有“顺应天命,归顺投降”之意。然而孙皓在洛阳过的远不如同样归降的蜀汉后主刘禅(降魏入晋),不仅待遇不能和刘禅比,甚至在去世后,也没有得到西晋王朝的哀祭,连谥号都没有。据《三国志》记载,孙皓投降西晋后,“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斗,钱五十万,舟五百匹,绵五百斤子瑾封中郎,孙封郎中”。这样的亡国之君待遇不可谓不丰厚,但相比刘禅就差了不少。
刘禅的安乐公爵要比孙皓的归命侯爵等级上要高一等,而且刘禅虽居洛阳,却有自己的封地,即安乐公国,国都叫安乐县,在今北京顺义区西北六里衙门村,旧名就叫安乐村。刘禅的食邑达万户,甚至超过了很多西晋王公大臣,安乐县国足足存在了84年,经历了三世,才于公元347年灭亡。
为什么同为亡国之君,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呢?原因不难理解,刘禅从本质上看,他的身份还是汉室皇族,参考汉献帝禅位后被封为山阳郡公,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也算是非常厚道了。另外,刘禅很识趣,是带着满满的诚意投降的,司马昭知道刘禅胸无大志,而且在蜀中少有作恶,充其量就是一个昏君而非暴君。厚待刘禅,一来可以体现自己宽容仁厚之心,二来,也是做给东吴看的,因为在灭亡蜀汉之后,司马昭的下一步计划正是图谋东吴。
而吴末帝孙皓投降,此时晋已代魏,三国归晋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晋军却遭到了吴国的强力抵抗,晋武帝对孙皓不识时务大为不满,加上孙皓在吴国声名狼藉,实行残酷的暴政,早就人心尽失,司马炎怒其无道,故而才如此对待他。
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总算是得到了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