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隋朝粮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饥民的产生,与隋朝储备了多少粮食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饥民的产生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是生产方式的问题,与隋朝的粮仓储备了多少粮食没有多大关系,与地主家的粮仓有多少粮食也没有多大关系。从表面逻辑看,隋朝建立那么多的粮仓,不就是为了存粮备荒吗?为何不开仓放粮呢?
只是,隋朝末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自然灾害。所以没有开仓赈济灾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隋末的粮仓,隋炀帝第三次讨伐高句丽失败后,所有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隋炀帝已经丧失了对政权的掌控。各地的粮仓实际上被各个门阀势力所把持,是否放粮赈济灾民,隋炀帝说了不算。
例如,近代1929年经济危机,美国大量的民众失业,民不聊生。而那些大资本家,却把牛乃倒进密西西比河。为何不赈济这些没有饭吃,失业流浪的民众呢?道理是一样的。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是生产方式的问题。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粮食,这个说法不靠谱。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洛阳附近找到了一个具有17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隋朝粮草,并且发现了一千多年前已经碳化的粮食。根据这个仓库储备粮食的规模看,这个仓库够当时洛阳城常住人口吃上40年。而这样的隋朝粮仓,隋文帝开皇盛世之时,建立很多。
就因为这样的考古发现,很多人通过对比隋朝的粮食储备粮和唐朝立国时的人口规模,得出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粮食,这样一个夸张的说法。这显然是违背常识的。单单就粮食的保存时间来说,就显然不可能。
《新唐书》记载: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着于令。这句话就是说,粮食的保存时间在隋唐时期,最长不得超过九年。即便是现代化的发达的存粮技术,也不可能将存粮保持五十年。
古代对粮食的消耗方式,与现代社会可不一样。
各地义军开仓的统计:“(李)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开仓恣民就食……得胜兵二十馀万”、“(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收兵得万馀人”等,类似记载比比皆是,所以,“唐高祖平京师倾府藏以赐勋人。既而,又患国用不足。”
从这个记载看,唐朝立国之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危机。各个门阀势力投靠各地义军后,粮仓也被启用,从而作为这些义军争霸天下的军粮储备。唐高祖李渊能够定鼎关中,自然也得到了隋朝的粮仓。
所以说,这些粮食都被隋末各地起义军争霸给消耗了,唐朝立国之时,也利用到了一部分,但只是短暂的利用。后续粮食,是陆续补充进去的。毕竟修建好的粮仓不可能不用。后续补充进去的粮食,这可跟隋朝没有关系了。
隋末饥民的出现,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而是因为没有土地。
隋炀帝杨广为何要攻伐高句丽,不就是要抢地盘吗?大量民众倾家荡产,跟随隋炀帝,加入这场民族气运之战。如果抢到了地盘,设置了郡县,输出了人口,参战的民众根据均田制分到了耕地,将领因为战功得到了封赏。那么,什么样的矛盾都能消除。
失败,意味着一无所获,反而耽误了生产。民众失去了发展再生产的能力,门阀地主乘机兼并土地,无数民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办法谋生,才导致饥寒交迫。这些饥民后来也不是饿死的,而是加入了起义军,相互争夺隋朝各地粮仓而战死的。
即便隋朝开仓放粮,也解决不了耕地的问题。没有耕地,失去了赖以维持生存的手段,这才是社会矛盾爆发的根源新问题。
综上所述:隋朝历经开皇盛世,耕地不断增加,人口不断上涨,各地区也建设了许多粮仓,储备了很多的粮食。这个是事实。
然而,耕地的增加速度,跟不上人口上涨的速度。隋朝面临着严重的人地矛盾,面临着关中门阀与南方士族的矛盾,面临着南陈旧势力意图割据南方的矛盾,面临着北方突厥与高句丽入侵的矛盾。
各种矛盾都因为人地矛盾而不断机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修建隋唐大运河,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以便消除地域矛盾。同时,囤积粮草物资,训练军队,对外开疆拓土,夺取耕地,移民设郡县。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后,无数民众不仅没有得到土地,反而因为征战失去了再生产的能力,大量的土地被门阀豪族兼并。伴随着无数民众成为流民,饥民,其他所有的矛盾都跟随着集中爆发,隋炀帝失去了对各个地区的掌控。
各地起义军或是反叛门阀贵族乘机夺取各地粮仓,借助这些粮草吸引饥民入军,充当他们争霸天下的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