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说起魏延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能拿下长沙的主要功臣,当魏延被带到刘备面前的时候,一旁的诸葛亮都还等众人反应过来,就下令刀斧手推下去斩之,刘备都吓一跳,问道:“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衣杀之?”
诸葛亮回答道: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
诸葛亮的话虽然刘备很是斟酌,可刘备认为魏延确实是一个人才,于是替魏延求请,但诸葛亮却依然说到,只要魏延有异心就一定杀之,吓得魏延着实不轻,最后魏延诺诺连声而退。要知道魏延可是取下长沙的有功之人,竟然受到这般待遇,可想魏延怎么能服诸葛亮。
再等到诸葛亮七星灯被魏延扑灭时,可以说众人都非常生气,姜维甚至想直接杀了魏延,魏延的这一行为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故意的,因为魏延与诸葛亮关系本身就不好,等到诸葛亮设计除掉魏延的时候,又有些人认为这又是诸葛亮故意的。
《三国演义》所写让大部分人都认为,魏延的死完全都是因为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矛盾,才招致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实际上,按照正史来讲,魏延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大将,并且诸葛亮也是相当倚仗他,再加上身为汉中太守的他,常年驻扎在汉中,对于汉中地形再熟悉不过,所以在北伐战役中,魏延更是诸葛亮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
政治斗争牺牲品
魏延追随刘备一起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在平定西川战役中,魏延表现比较好,屡次建立战功,从而受到刘备的重用,逐渐成为刘备的主力干将,并在收得汉中之后,赢得了刘备信任,致使刘备没有选择呼声最高的张飞出任汉中太守,而是选择了他,让魏延一跃升至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了刘备手下能独当一方的大将。
刘备的信任让魏延十分忠心于蜀汉、忠于刘备,魏延这个人虽十分的勇猛,善于带兵,但他新格矜持高傲,不善于交际,导致他基本上没啥朋友,这样就会造成,懂魏延的人也会善于让魏延发挥他的长处,不懂魏延的人,就会视他为死对头,也就造成了刘备、诸葛亮这样善于“使用”魏延的人在世,魏延就不会受到致命的排挤,可等到刘备、诸葛亮死后,这一切都变得微妙起来。
本来远在汉中镇守的魏延其实参与不到什么朝中之事,随着诸葛亮北伐的开始,魏延与朝廷百官接触也越来越多,因为其新格的原因,经常与朝中文武百官发生争执,但很多人都选择了对他敬而远之,可有一人却总是与魏延不对付,并且也不惧怕魏延,此人便是杨仪。
杨仪,也是刘备提拔上来的,在做事方面很多能力,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杨仪总是帮诸葛亮制定规划,筹备粮草,让诸葛亮非常的放心,他不仅做得好还做得快。因为杨仪有才干,诸葛亮也非常喜欢他,但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让诸葛亮总是发愁,诸葛亮并不想偏袒任何一方。
诸葛亮临死前,交代由给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退军节度,并且命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于不顾,军队照常行动即可。
正如诸葛亮所想,魏延真的不服从军令,并且说道: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不难看出,魏延不想因为诸葛亮死耽误北伐,其实是忠心蜀汉的表现,但他因跟杨仪的较劲不做断后将军之事,又完全是因为私人恩怨,这也导致二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一步一步退军,魏延十分震怒,于是趁杨仪没有发布撤退命令的时候,先把所有的栈道烧毁了,至此二人向后主刘禅相互控告对方叛变,因为魏延人缘不好,导致朝中文武百官都向着杨仪说话,魏延因为害怕便派兵阻击杨仪,最终行动失败,往南逃的时候被追上的马岱所杀。
其实魏延本可往北逃亡曹魏,但是魏延选择向南,其实本意仅仅是为了除掉杨仪,因为魏延本身就是武将,并没有那么多官场计谋可施,同时也反映出魏延并没有叛变的打算,他还是忠心于蜀汉的,只不过自己成为了政治争斗后的牺牲品。
魏延正史中是一个十分忠心耿耿的臣子,但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也使得自己最终断送了新命,而诸葛亮是十分器重魏延的人,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将魏延B上死路,最后诸葛亮的遗言其实可以看出,他认为的不用管魏延,其实就证明魏延即使不撤退,他也不会投向曹魏,可见诸葛亮对他还是放心的,不过魏延的结局可能并不是诸葛亮能想到的。
除掉魏延的杨仪,认为朝廷再没有敢于自己作对的人了,变得嚣张跋扈,仅仅一年之后被贬为平民,但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十分机烈,最后招致下狱,在狱中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