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和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34年,秋,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讨退军事宜,决议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但若魏延抗命,就自行引军撤退。
诸葛亮病危的时候,主旨是有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姜维负责撤退。而断后的工作有魏延执行。如果魏延不愿意撤退,就随他去。自行领兵撤退。(史书可查)
其实三国演义更多时候,只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一本史书。三国史书上里面,诸葛亮除了否定了“子午谷奇谋”外,在北伐魏延更是身居要为。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逆战司马懿,魏军大败。此战汉军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还保营。
诸葛亮死后,杨仪掌握军权,秘不发丧,并令费祎去端倪魏延之意。魏延说:“丞相虽然亡故,但还有我在。只需丞相府上亲近之官属便可将丞相遗体还而葬之,我当自率领诸军击贼(魏军),怎么能以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前军师)是何等人物,居然还得要为(长史)杨仪所部制约,为其断后!”
因此留费祎一同留下率领部分,并令费祎与自己连名,告知以下诸将。费祎刚开始对魏延道:“当为君抓住杨长史(杨仪)及其手下一干文吏,以散杨长史之军权,必不违背命令。”费祎出门后便骑马奔驰而去,魏延寻思,并为此感到后悔,但衣追之已经不及。
同时魏延亦派人探之杨仪动态,得知杨仪已经依亮成规,诸营帐皆陆续引军而返。魏延大怒,趁著杨仪所部还未进发,先率领自所部南归,并烧毁栈道阻断杨仪南归之路。
之后,魏延、杨仪皆上奏对方叛逆之意,一日间都飞缴致成都。后主以之问侍中董允、留营长史蒋琬,两人都怀疑魏延而保杨仪。
杨仪等人经由山谷通道,日夜并行,亦追迹于魏延之后。魏延先至并占据了南谷口,遣兵逆袭杨仪等人,杨仪等人遂命讨寇将军王平(何平)在前抵御。
王平对魏延及其先行部队骂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部下将士认为曲翘在延,不敢为其卖命、军队溃散。魏延于是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谴平北将军马岱追斩之,并带回其首级,杨仪起脚踏之:“庸奴!复能作恶不?”遂诛灭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诸营,行数十里,听闻魏延已死,问其原委,乃旋而归返。
《三国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衣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其实五丈原之战,只是死了一个诸葛亮。蜀国大军,还是具备和魏国一战之力的。而为了筹备这次北伐,诸葛亮是举了全国兵力筹得10万大军(实际7-9万)
而司马懿那一放随了带了的自身部队5万人,和青徐的调兵,加上长安军区的部队,约莫13万众。
只是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退,而魏延在对阵魏军的时候,一直都是胜多败少。
魏延死后:遗计护蜀汉
244年春(魏延死后十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十多万步骑攻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当时汉中兵力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守将王平决定采取魏延长期在汉中所布署的“重门之计”,护军刘敏也赞同王平之举,遂立即实行。汉军撑到由涪城和自成都出发的费祎之援军,B使魏军不得不退还。当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为蜀汉守着各路的关所、要地。魏延的“重门之计”于其死后仍持续守护着主君刘备所托付的汉中。
如果魏延当时没被杨仪所杀,而接管了军权。那将与司马懿在五丈原进行一场史诗级的对决。若胜,蜀汉能还于旧都长安,若败,那蜀国后期的姜维9伐中原也很难举行。蜀国依然有自保之力,但很难再对魏国进行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