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接下来听听趣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钱乙(1032-1113),字仲阳,北宋山东东平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医家。初以《颅囟方》成名,曾为长公主女儿治病,授翰林医学士。后又为皇子疗疾,神宗皇帝提拔他为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袋。钱乙医名卓著,“幼科冠绝一代”,又创“地黄圆”,即后世之六味地黄丸。其代表作为《小儿要证直诀》三卷。
钱乙的人生经历和学医过程均颇为奇特。据宋代刘跂《学易集·钱仲阳传》和《宋史·钱乙传》记载,钱乙三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钱顥擅长针灸之类的医术,但是“嗜酒喜游”,一天到东边海上去游访,就一去不回。钱乙成了真正的“孤儿”。幸好钱乙的姑母姑父可怜他,收他为养子,教他读书。姑父姓吕,以医为生,钱乙对医学自小也是耳濡目染。姑母临死的时候,才把钱乙的身世告诉了他。钱乙痛哭了一场,但至孝的他仍然决定要去寻找父亲。他往返了五六次,终于找到生父,过了几年又将父亲接回家侍奉。乡里人都为这事感动落泪,赋诗赞颂他。七年之后,父亲去世,钱乙按照礼法下葬。钱乙对姑父也像亲生父亲一样,吕先生去世,钱乙为他装殓下葬服丧,为他的孤女举办婚事,每年祭祀姑父的仪礼与父亲相同。
《学易集》说钱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宋史》也说钱乙“为方不名一师,于书无不窥,不靳靳守古法,时度越纵舍”,却最终能与医理大法相会合,实为奇事。纵观钱乙的学医过程,除跟随姑父一段时间之外,别无良师,全凭博览群书,而靠自己的聪慧去领悟。可以说,勤奋与聪明,都是钱乙成功的基础。相传钱乙在为其父守孝期间,搭草棚于坟旁,日夜诵医经不辍。亦有患者寻至,乙就于草棚内为其诊治。可见钱乙的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
但是,善于思考,更是钱乙成功的关键所在。钱乙在《小儿要证直诀》序中说:“余平生刻意方要,察脉按证虽有定法,而探源应变,自谓妙出意表。”在处方用要上,钱乙从不拘泥于某一师门,灵活辨证施治,却总是疗效卓著,这正是善思的结果。
从传记中留下的医案来看,钱乙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如用黄土汤治皇子瘛瘲之病,钱乙说“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其风自止”,就高出俗医很多。如治自己的“周痹入藏”之疾,他用要将痹病转移到左手、左足,又挖掘“大如斗”之茯苓啖之,实在匪夷所思。
须知治小儿甚难。钱乙的弟子阎孝忠在《小儿要证直诀》序中说,因小儿“脉微难见”“变态不常”“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都给治病施救带来巨大的困难。在前人“不载其说”的请况下,钱乙硬是凭自己的博采众收与经思妙虑,开创了小儿诊治这一学科的新天地。勤奋、博学、善思,造就了这样一位“儿科圣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