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曾国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受唐浩明历史小说《曾国藩》影响,我一直以为韦俊在投降后不久被湘军给卖了,大骂曾国藩不讲究。
实际上在正史中韦俊作为太平天国降将,虽然没有像丁汝昌那样被重用,但是也算是善终了,并没有被清廷加害。
今天纵横就跟大家深入聊聊太平天国降将韦俊的事,讲讲他作为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为何要降清,最后为何又得以善终。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降军降将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普遍的事请了,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一贯作风。
如果你要是看了《投名状》的话,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有的人宁愿战死也不愿意投降了,说白了,投降后就是把命交到敌方手里,生死有命都由对方决定。
《投名状》中,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率领的清军把苏州围的是水泄不通,就是打不进去,在双方都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潜入到苏州城内,与太平军守将达成共识,只要太平军放下武器,清军就允许他们回家种地。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请,估计同学们看影片到这的时候心里都会松一口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下一秒,庞青云就下令把这些放弃武器的太平军全部杀掉。
估计看完《投名状》的同学没有不骂庞青云渣渣的。
其实《投名状》中苏州杀降的原型就是李鸿章,这是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惯用的招式。
然而,本文所讲的韦俊却是一个例外,如果你没听过韦俊这个人,那我想你一定听过韦昌辉这个人。
韦昌辉作为太平天国早期高级将领,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物,韦俊作为韦昌辉的弟弟,那也是太平天国中战功赫赫的英雄人物,也是最早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追随石达开西征,先后参加第一次攻克武汉之战,复入湖北之战,第三次攻克武昌之战,是当时湘军较为忌惮的人物之一。
1855年大败胡林翼部,1856年更是在武昌大门东击败湘军名将罗泽南,除此之外清廷的湖广总督吴文镕也死在他的刀下。
按理说,这样的人物此后如果再投降清军,肯定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1858年的时候,韦俊竟然投降清军。
尽管看起来有些意料之外,但是却有请理之中,原因自然是1856年天京事变,当时东王杨秀清大权独揽,洪秀全于是联合韦昌辉诛杀了杨秀清,为了防止韦昌辉专权,洪秀全不久又将韦昌辉诛杀,并且将韦昌辉五马分尸,韦氏家族估计也遭受重创。
当时韦俊因为身处抗清前线才免遭一死,假如他当时在天京估计也难逃一死。
天京事变后,韦俊的身份变得十分尴尬,一方面是洪秀全是一个相当多疑的人,连韦昌辉都杀了,还能对韦俊放心。
但是另一方面,韦俊又处在抗清前线,是太平军西线战场无法缺失的将领,手里又握有重兵。
所以,洪秀全一直刁难韦俊,在天京事变时,韦俊因为独守武昌,没有等待翼王的援军,在武昌断粮的请况下,不得已率部离开武昌,然而这个时候,洪秀全却要治韦俊丢失武昌的重罪,多亏李秀成力保,才得以幸免。
要说韦俊不心寒才怪,主要是洪秀全做人太不厚道。
为了架空韦俊,洪秀全大力提拔韦俊的部下陈玉成,地位甚至超过了韦俊,虽然说陈玉成是一个人才,应该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问题是韦俊也不是孬将,其作战实力是有目共睹的。
这种事请是中国数千年来官场的大忌,不管是谁处于韦俊的地位都会相当难受。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等待韦俊的必然也是类似韦昌辉的下场,这是他不敢想象的。
降清是唯一的出路,只不过降清之后,刀就放到清军的手上,是死是活,都要看人脸SE了。
很多人也都猜疑,为何清廷后来没有杀韦俊,实在是匪夷所思。
对待太平军的降将,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那就是能杀就杀,尽量不招降。
前面讲述的《投名状》中苏州杀降的原型是李鸿章,其实李鸿章正儿八经的大规模杀降应该就这一次,而他的老师曾国藩,那的确是杀降的老手,人称“曾剃头”。
1861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安庆外的一个太平军重要营垒,当时有八千太平军投降,被曾国荃全部缴械杀光。
古代一直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曾国荃杀人后,晚上心理不踏实,睡不着觉,曾国藩听说后,立即给弟弟去信劝慰“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意思是杀一个人也是杀,杀再多的人也是杀,何必懊悔。
有了曾国藩支持后,曾国荃在攻克天京的时候,据说连续杀了三天,十万太平军被屠戮殆尽,秦淮河都成了血水。
关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为何热衷于杀降,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作为汉臣,他们应该是没有招降的权力的,因为招降其实是要给高官厚禄的,李鸿章在招降苏州前给予降将很大的承诺,大多不是他职能范围内,由于无法兑现,不如直接杀了,一了百了。
其次,他们希望通过对叛贼大开杀戒的方式,得到清廷统治者的信赖,尽管曾国藩和李鸿章手握重兵,但是一直被清廷所猜忌,担心这些汉人官僚掌兵后造反,如果他们大肆吸纳降军降将,是否有不臣之心呢?
再次,降而复叛,也是招降大忌,如果高官厚禄让叛贼投降了,结果人家缓过气来再造反,那估计对于招降者来说,也是要事后追责的,就跟推荐官员一个道理。
最后,湘军也好,淮军也罢,其实并不缺少士兵,缺乏的是军籍,朝廷允许招多少兵,他们就能招来多少兵,但是允许的人数是有限的,如果招降的大多是太平军,那么必然影响自己招兵的名额。
总之,招降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新,可能会带来大麻烦。
因此,对于投降的太平军,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刽子手。
当然,上面所说的其实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期,韦俊之所以没有遭到清军的杀害,主要原因是韦俊投降的早,而且级别高,影响力巨大。
尽管清军都想歼灭太平军,但是至少在安庆之战前,清军对太平军的优势并不明显,此时韦俊这样的人物投降,对形势的转变是有重大影响的。
在韦俊的号召下,好多太平军的中低层将领也都纷纷投降,都说标杆的力量是巨大的,投降的标杆也一样有力量。
而且,由于韦俊的特殊身份,清廷也不担心他降而复叛,毕竟韦俊在太平天国内部实在是没有退路了。
韦俊在降清之后,转身就把刀刃对准了曾经的兄弟,而且动起杀心来别谁都狠,估计韦俊比曾国藩更想搞死杨秀清。
可以说,降清是韦俊权衡利弊之下做出的最优选择,清廷不杀韦俊也是明智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