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赵昚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个人作品
《全宋词》录有赵昚的词作一首:《阮郎归·远德殿作和赵志忠》。
赵昚善书法,《书史会要》称其“书有家庭法度”。《宋孝宗手诏》,行书,纸本,是赵昚在乾道四年(1168年)写给抗金名将虞允文的手诏,曾为项元汴、文征明递藏,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人物评价
赵昚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后人说“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赵昚帅不过张浚这样志大才疏之辈,将不过李显忠、邵宏渊。手下仅有虞允文可堪大用。还要和主和派斗争,特别是赵昚当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的活着,对他持续施加影响。
赵昚为人勤政,节俭,孝宗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可惜赵昚碰上了金世宗这样的明君,金国虽然对宋采取守势,但没有内乱。宋和金此时属于绝对的均势,平衡没有被打破。所以都无法消灭对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他致力于改变南宋以来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现状,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不仅使得南宋累积起一定的军事力量和物质力量抵御金朝的侵扰,也为南宋后期的抗蒙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陵寝墓地
永阜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南二十五里宝山,为“宋六陵”之一,赵昚死后权葬于此。位于绍兴城东南约18公里的皋埠镇攒宫村。永阜陵在元朝时被江南释教杨琏真迦等掘毁。原有享殿一间,后开垦为茶园,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