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张鲁和刘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张鲁弃刘备降曹草
刘备、曹草同时向张鲁伸出了橄榄枝,张鲁为什么选择投降曹草而拒绝刘备呢?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曹草代表汉献帝,张鲁早有归顺国家之心
张鲁割据汉中,根子是在刘焉身上。益州牧刘焉想割据,让张鲁、张修袭击汉中苏固,打下汉中后,张鲁使手段杀了张修,自己占了汉中。
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张鲁因为不听刘璋招呼,刘璋一生气杀了张鲁母亲一家,张鲁死心塌地割据汉中,在汉中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
曹草征伐汉中张鲁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年,那个时候东汉朝廷名义上还在,汉献帝还在许都做皇帝,曹草是大汉丞相,称魏公。
曹草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草利用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平定天下的战争。韩遂、马超在关中反曹时,张鲁其实是支持马超的,还派兵协助马超。张鲁的目的是希望马超、韩遂占据关中,帮他抵御曹草。
韩遂、马超兵败后,张鲁虽然接待了马超,但是并不信任马超,反而有了归顺朝廷之心。加上刘璋请刘备入川来打张鲁,虽然刘备和张鲁并未开战,但是张鲁也是高度戒备,这导致张鲁归顺朝廷的心请更加迫切。
建安20年,曹草征汉中,兵到阳平关下,张鲁本来准备举汉中投降曹草,但是弟弟张卫不肯,觉得阳平关易守难攻,张鲁尊重兄弟意见,就让张卫守阳平关,结果被曹草用计攻下。张鲁再次要投降,功曹阎圃说,现在投降是因为形势所迫,投降后曹草不会看重他,不如到巴中去,联合杜濩、朴胡相拒曹草,通过谈判并委派人质讲和,功劳才大,曹草才会看重。
阎圃还是有一定政治见地的
张鲁采纳阎圃意见,遁入巴中。汉中的府库都封好,没烧也没运走,任曹草接受。曹草果然对张鲁有好感,与张鲁讲和。这期间,刘备派黄权迎张鲁入蜀,张鲁拒绝了刘备,投降了曹草,受到曹草优待。
所以,张鲁投降曹草是早就蓄谋好的,无非就是时机与条件的问题。
二、曹草的实力强于刘备,张鲁不想二次受辱
建安20年时,天下形势已经明朗,三分天下格局已经形成。汉末天下13州,曹草独占九州,孙权占有扬州、交州,刘备独占益州,荆州是三家共有。曹草不仅地盘上一家独大,综合实力也是最强。
而刘备刚得到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是想打出来难度也比较大,光后勤就会要命。张鲁长期与刘璋对峙,对蜀中的地理形势了如指掌。加上刘备新得益州,人心还未完全归附,能不能长久不好说,张鲁是不看好刘备的
张鲁降曹避免二次受辱
如果张鲁投降刘备,以后曹草再打下益州,那时张鲁就面临着二次投降问题,与其二次受辱,不如直接投降拉倒。
这和后来邓艾兵临城下,谯周的观点一样。邓艾偷渡音平、直捣成都后,刘禅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是投降孙权,在吴国建立流亡政府,继续抵抗魏国。二是直接投降邓艾。当时大多数人建议降吴,谯周认为,降吴不如降魏,因为吴国将来也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与其二次受辱,不如直接降魏。
张鲁在刘备、曹草之间做选择,道理和刘禅选择一样的。
三、刘璋对张鲁有杀母之仇,张鲁对姓刘的恨屋及乌
张鲁的祖父张陵创立了道教,因为入教之人要收五斗米,因此又叫“五斗米教”,张陵又叫张道陵,道教第一代张天师。张陵飞升后,儿子张衡继任第二代张天师。张鲁是第三代张天师。
张鲁和母亲本来都是传教的,五斗米教其实和张角的太平清领道教差不多,但是五斗米教并没有像张角那样起事,反而通过符水救人,积攒了不少功德。
刘焉想利用五斗米教这股宗教势力,加上张鲁的母亲很有姿SE,常去刘焉府上,刘焉就让张鲁从政,让张鲁当督义司马,住在汉中, 与张修进攻汉中太守苏固,并且经常杀害汉朝派往汉中的使节,相当于割据反叛。
刘焉为了控制张鲁,就把张鲁的母亲扣留在成都,相当于人质,因为母亲在刘焉手里,张鲁对刘焉也不得不服从,面子上双方还过得去。
刘璋杀了张鲁母亲,波及刘备
刘焉死后,刘璋继位,张鲁对刘璋态度比较傲慢,不太服从刘璋管,刘璋一怒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自此,张鲁与刘璋就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张鲁恨刘璋,对姓刘的难免恨屋及乌,何况刘备与刘璋还是所谓的宗室兄弟,更何况刘璋还请刘备去打张鲁,虽然双方没交上手,但是关系是敌对的。
所以,因为母亲被刘璋所杀的缘故,加上刘备曾经准备打张鲁,张鲁对刘备心有芥帝,因此不愿意投降刘备。
四、张鲁和成都的好多人掐过架,投降刘备后不好相处
张鲁和刘璋反目后,刘璋先后派了许多人去打张鲁:
《三国志.刘二牧传》: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
庞羲与张鲁死掐,当然也不会就庞羲一个人,蜀中的其它一些将领肯定也会参与,多多少少有一些交手记录。
因此,如果张鲁投降刘备,那么蜀中的那些和张鲁交过手的旧将和张鲁就不好相处,与其见面难堪,不如不见面,因此,张鲁宁愿降曹也不降刘备。
张鲁降曹后,后代一直做张天师
综上,张鲁“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背后,其实是张鲁自己权衡各方利益而做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这个选择既有张鲁的长远眼光,也有曹草、刘备的个人魅力,甚至还包括人才政策。总之,张鲁投降曹草后,自己和后代都被封侯。更重要的是,他的道教在曹魏政权的庇佑下得以正常开展和延续,道教“天师”之位一直在张鲁的后代中传承,一直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